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46章(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章节目录 第146章(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四十二)中国近代对待西人之态度。(一)第一期欢迎其技术而颇排斥其宗教,明末徐光启等虽亦信其宗教,然实自科学引入,至杨光先等,则对其宗教持极端排斥之态度矣。此固由宗教有排斥性,亦由(A)西人技术之精。(B)及教士舍身之精神,非中国人所能了解,此读杨氏之《不得已书》可见也。(二)此种精神持续至五口通商而大着,(甲)为士大夫排外心理之表见,(乙)则民族盲目自尊之心理使然。(三)此后湘、淮军中人物积经验稍多,乃主效法其军事及技术。(四)戊戌维新人士,则主张全盘改革政治。(五)五四运动以后,乃渐注意于西方之文化矣。

    (四十三)中国近代之学术。宋学本有改革社会之精神,然仍偏于个人修养,故驯致空谈心性而于政治多疏;明末内政既坏,外寇侵陵,造成顾炎武、黄宗羲等经世致用之一派,此亦可谓宋学精神复活。然(1)积重难返。(2)受异族猜嫌,其风气乃渐萎缩,终仅发达其矫正宋人之考证之一端,成为清代之考证学。此派之长处,在能发现事实之真相,然并无宗旨。梁启超谓其为方法运动而非主义运动。(见所著《清代学术概论》。)其说是也。此派后因考据而发现西汉今文经说。西汉今文,本以经世致用为主,于是此种精神渐又复活。适会其时,世变日亟,外学亦渐次输入,逐渐与新潮流相接,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之徒是也。近来从宗旨上反对宋学者有戴震、颜元两派;戴氏反对宋学之论理而不论情,专代上级张目而苛责下级,此乃宋学不知社会组织之变迁,欲张大君权、父权、夫权等,有以致之。然谓人人各率其情而天下遂可治,则失之浅薄。颜元反对宋学之空谈专主实行,说更灭裂矣,故不能有所建树。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三不可缺一之论,虽觉中正,实近模棱。章实斋之议论亦此派。唯其在史学上,主张历史材料与作成历史非一物;主张多储史料;主张编次与著作各是一事,则为旷古未有之卓识,去今之新史学仅一间耳。

    (四十四)近代之政治改革。此可表示新局面之将开,旧势力之必败。(1)戊戌维新之不成,此表示中国之士大夫阶级不能了今日之事也。(2)孙中山革命,初利用会党而不成,此表示中国之旧革命团体不足了今日之事也。(3)其后利用新军,势力稍新矣。故能成辛亥革命之功。然新军实非真新,故后走入军阀专横一路。(4)斯时所思模仿者,为西欧之代议政体,此亦已陈旧之物,故亦卒不能成。(代议政体之原理,一在各阶级势力之平衡,然今世之社会,已成一阶级专政之局,以代议政体求其平衡,不可得矣;二在能自由讨论,然舆论可以制造,则自由讨论不可能矣;三在政府须对国会负责,而国会课政府以责任,然亦止于倒阁而已。今世之政情,固非但求国内政潮稳静所能有济也。代议政体之原理,在假定人人皆能参与政治,皆愿参与政治,然实际更无其事也。中国更略无基础,无大地主及贵族,更无中等阶级,只有官僚,以谋食为宗旨,士人则官僚之预备军也。)

    (四十五)现代之真正问题。此在社会而不在政治。盖古代部族之内部,本极安和,其后各部族并合而为较大之团体时,未能加以理性之控制,遂变为无组织而任其迁流之所至。团体愈大,其不可控制也亦愈甚,人类之前途,遂至专视其运命矣。以社会内部言之,则无不有阶级之对立,此阶级之利益,即为彼阶级之损失。统治阶级中,非无胞与为怀者,亦率为阶级意识所蔽,视其阶级之利益,即为社会全体之利益,使之谋划,已难适当,况执行者,又皆谋食之徒,剥人自利,无所不至耶?国家之性质,在立于两阶级间而谋其平衡,然必稍偏于统治阶级,其所计划,大而不切。只顾形式上之整齐划一,而不顾实际之需要;其本身既日益膨胀,其威权遂愈形扩大。真正忠诚之徒,非有手腕或从事结合者,其意见决不能生效。故国家已成为发达过度、不能控制、不可利用之物。人类真正之正路,乃在乎社会力量之苏生,此数千年来受种种恶势力之压迫而萎缩者也。今后真正之出路,乃在人人能自谋,各自组织其所需要之团体,然后以理性控御之,而为较大之联合。真正需要大团体,人人能自动而组织之,然后更以理性联合之,世界乃能成为康乐、和亲、平夷无阶级之社会,古部族内部自由博爱平等之精神,乃能以更高之形态而出现。

    (四十六)所当由之途径。观古代部族内部自由博爱平等之精神,则知人类之性质,本来如此。今日之所以紊乱,乃由在物质方面,求其联合而组织之能力,未能与之相应,遂至为物质之利益,而牺牲其组织之健全也。故欲谋革命,必有其物质基础。伊古以来,怀抱改革之志愿者何限,皆因缺此基础而未能有成。物质之基础,在于集合生产工具及劳动力,消灭地方、阶级之厉害不同,及谋生产及消费之共同。此数端,今日皆借资本主义而造成,或可借资本主义而造成。(无论其为私人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所当努力者,在此最后化私为公之一举而已。此一举非谓必用激烈手段,平和手段,亦未始不可渐致,谓二者必须互为用,或尤近实情也。今日社会组织之
>>>点击查看《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