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45章(第1页/共5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章节目录 第145章(第1页/共5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二十七)选举制度之变迁。此为破坏阶级制度有力之因素,其重要之现象:(1)隋废九品中正;(2)废乡官;(3)肇行科举之制。炀帝始设进士科,至唐渐盛。科举之制至宋渐重,明清益盛。(A)打破门阀用人,固为优点。(B)因此而“吏道”渐轻,使有学问者驾于有经验者之上。在理论上亦不失为进步,但其立法不善。汉世四科取士,(甲)重德行、(乙)重学术、经中博士。(丙)重文法、文中御史。(丁)重才能。才任三辅令。在理论上原极完全,但才德无可识验,后遂偏重学术文法,是为唐世之明经、明法两科。此在理论上亦无不合,唯(子)所试者偏重记忆。(帖经记经文,墨义记注。)(丑)又因世重文辞,试诗赋之进士科,远较“诸科”为重。遂至群以进士之浮华为患。宋王安石出,废诸科独存进士,改诗赋为经义策论。明清大略祖之。然所以责之者太多,不得不偏重经义,士又失之迂疏,遂使拔取人才之第一途,有名无实。

    (二十八)自晋至唐代民生主义之政策。自新莽变法失败后,言社会政策者,遂趋于缓和,又以儒学专行,法学消歇,遂不言节制资本,而单重平均地权。以温和之手段平均地权,是为晋之户调式、北魏之均田令、唐之租庸调法。此三法:(1)皆以无主之地授民。(2)而于其固有者,则不夺之,但于其所有之数,立一最大之限度。(3)至于所有之数仅是最小限度,则亦不准典卖。但(A)无强迫迁移之法,因终不给于授。(B)又人民缓急无可融通,终不能禁其典卖,遂至有名无实。史称唐开元时,法已大坏,至德宗时,杨炎为相,卒废租庸调法而行两税。但就其所有者而税之,而人民田地之有无多少,官遂不复过问。温和之平均地权政策,至此告终。

    (二十九)自汉末至宋兵制之变迁。(1)汉末群雄割据,始有州郡之兵。魏晋至南北朝,以内乱及分裂,迄不能废。(2)五胡乱华时,北方之军队,讫以异族为主力。(3)北朝之末,异族渐与汉人同化,而战争甚烈,不得不用汉人为兵。又凋敝已极,不能出养兵之费。乃有府兵之制,藉一部分之民为兵,令其耕以自养,宽其租调。而隋唐因之。(4)练兵必有目标,承平时无之,其势不得不腐败。(5)藩镇之兵遂起,以与州郡之兵,名异实同,终至分裂。(6)宋代为矫其弊起见,集全国之兵权于中央,加重赋税以养之。此为极端兵民分工之制,与府兵之原理适相反,世多加以痛诋。其实(A)分业于经济为有利;(B)苟以财政所能负担者为限度;(C)次第募天下奸悍无赖之民,加以严格之训练,亦可化之为驯良。故北宋兵制之坏,乃其行之不善,而非其原理之不能成立也。(7)募兵之制既坏,王安石欲复民兵,乃先之以保甲之法,然此时之情势,欲行通国皆兵之制极难,而行政上又无以善其后,遂至弊逾于利,其法卒不能立。

    (三十)自汉至唐宗教之变迁。列国时代,宗教皆含地方性,统一以后,始起全国的大宗教之要求。此时各地方之宗教家,有走集中央者,《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所载主于祠祭之方士是也。是时所谓方士者,实有两派,其另一派以(A)服食、(B)导引、(C)丹鼎、(D)房中等术,求为神仙,是为神仙家。其后两派遂相混合。彼等有与上中流社会为缘者。秦始皇、汉武帝所信之方士及晋世行于江南之天师道是也。此派至寇谦之得北魏太武帝之尊信,遂成为国家所承认之宗教。其在民间者,则时与政府为难,有大规模之反叛者,如张角、孙恩是也;有仅图割据一地方者,如张鲁是也。此举其较大者。其余借宗教以图鼓动者,尚不可枚举。此等固有毫无意义者,然含有社会主义之建设性者亦不乏,如张鲁及近代之太平天国是也。张鲁式之仅图割据一隅者,既因四周皆敌而不克自立;太平天国式之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亦因(甲)其知识太浅,其建设之方案无可成功之理。(有建设之幻想,而无可行之方案,徒嫉旧而不能更新。)(乙)其自身为流氓,缺乏纪律,不乐劳动,故终于无成。佛教之初期,亦与道教相近,借之以图扇动者,亦不可枚举。毕竟佛教之哲理较道教为精,其得士大夫之信仰亦较道教为深,其平和的推行于民间之力,亦遂较道教为大。中国向以儒释道三教并称。三教并立之原理:(A)孔教专行于政治社会方面,放弃灵魂界之地盘,以让释道;(B)释道皆专于灵魂界,而放弃政治社会方面,故不与俗界生冲突;(C)此为中国之宗教与欧洲大异之处,故中国无争教之祸。至释道二教,在教旨上,实无根本之区别,所以能并立者,则因旧日迷信之对象,不易铲除。佛教虽并不排斥中国之旧信仰,且企图将中国之旧信仰编入彼教之中。然究为来自国外之宗教,不能悉数网罗。道教则在教理上远非佛教之敌,故二者亦不得不并立。此为政治所承认者,其流行于民间者,仍时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为缘,而为其扇动之工具。异族入据之时,则又含有民族主义,如元清时白莲教及太平天国是也。

    (三十一)佛教在学术方面。(1)佛教兴起之时,乃印度各种学说同时并起,使人惶惑无所适从之时,佛乃授以
>>>点击查看《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