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明鹿鼎记 > 明鹿鼎记目录 > 章节目录 【0620 回到韦家庄】(第2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明鹿鼎记 章节目录 【0620 回到韦家庄】(第2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儿知道去啊?我派人传信,还是要经过我们天地会统计署的,统计署是单独的系统,我们地方上的人哪里敢问统计署的事情啊?”李适一副很诚恳的样子:“这个说了又没事,我是真的不知道啊。”

    李元翼深深的叹口气,很痛苦,知道再与李适多谈也没用,所以只待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这个时候,韦总裁已经在汪洋大海上了。

    “不是说要再等两天看看情况再走吗?不是说要等情况稳定了才走吗?就凭统计署的人打探来的消息,说李倧派李元翼找我们谈判,想将免去京畿道和黄海道十年赋税,改为一年,这样咱们就走吗?”吴雪霞不解的问道:“这条消息说明李倧不服啊,还要找咱们麻烦呢。”

    韦宝笑道:“有时候你很聪明,有时候又傻的可爱。”

    “怎么了?”吴雪霞傻萌萌的眨了眨眼睛,并没有不高兴。

    “李倧是派人找咱们谈,而不是直接点起兵马与咱们打仗,这本身就说明了朝鲜人的态度了,这还不算情况稳定了吗?”韦宝笑着道:“他们要先找李适谈,李适再转达,这么来回折腾,一件事情谈几年都不会有结果,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吴雪霞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贞明公主看了韦宝一眼,没有说什么。

    贞明公主已经对韦宝这些判断的本事不奇怪了,比她小好几岁的韦宝,在贞明公主眼里,就是一个天生厉害的人。

    她也并不很担心朝鲜朝廷的赋税减少了大半还能不能维持下去,反正贞明公主只要不看到天地会与朝鲜官军打仗,她就已经很满意了。

    王秋雅显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与朝鲜人的关系上,她忽然插话问道:“总裁,咱们是在辽南逗留一下,还是直接回韦家庄呢?”

    “直接回韦家庄,辽南和朝鲜的京畿道和黄海道一样,需要时间慢慢变化,一点一点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韦宝答道:“只要建奴不来拼命,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辽南古长城已经封闭完成,不怕建奴来犯了。”

    王秋雅嗯了一声,嫣然一笑:“我也想早些回韦家庄,有阵子没有见着晓琳和蕊儿了,怪想她们的。”

    “马上就能见着了。”韦宝道:“还有一件比见到范晓琳和徐蕊更重要的事情。”

    “总裁是指现在应该还在山海关的那帮粮商吗?”吴雪霞道。

    韦宝微微一笑:“对!”

    “这帮人知道咱们在辽东得到了大量人口,而总裁又不断让人高价收购粮食,所以把北直隶和南直隶的主要粮商都集中到了山海关。本来按照道理,粮食的数量太大,远远超出了辽西能够消化的物量,价格会下降一些的。那些个粮商也在观望咱们与建奴作战的结果。现在建奴被咱们赶出了辽南,所有的消息都向着咱们,除非他们将粮食都拉回关内,否则就必须降价出售啊。所以,不必太着急。”吴雪霞道:“对了,还有一点,咱们在北直隶和山东的各处天地会分号,不是也在大量收购民间的粮食吗?不管咱们自己能否凑集足够的粮食,总归会给那些粮商造成很大压力。若是他们要运粮食回关内,一来一回,他们损失的银子将更多了。”

    “没有错,话是这么说。可南直隶和北直隶的粮商若是故意联合起来跟我们过不去,我们怎么应对?”韦宝问道。

    “不会的吧?这么多条件都是对咱们有利的啊,他们还会将粮食都拉回关内?银子没赚到,还倒贴两头的路费,谁会这么傻?”吴雪霞道。

    “这不是傻。”韦宝笑道:“这是团结!他们就是要通过联手挤兑,迫使我们买他们的粮食,而且是以高价购买。现在做建材行业的都越来越狡猾。更何况这些粮商。”

    “那怎么办?要怎么对付他们?”吴雪霞着急的问道。

    “回去再说吧,我暂时也没有想好。”韦宝收了笑容。

    几个月之前,韦家庄取得了秋收的大丰收。

    但相比于新增的四百万人口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韦家庄地盘小,又到处只是出于初步开垦阶段,短时间内是收不到多少粮食的。

    而辽南这种地方,长期荒芜,绝大部分都是刚刚开垦的荒地,别说今年,就是到了明年秋收的时候,能保持自给自足,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若不是这回夺取了朝鲜一帮两班大臣,以及京畿道和黄海道的大地主们的产业,夺得了不少粮食,辽南的四百万辽民,将脸最基础的一天一顿饭的粮食都满足不了。

    可是,这些都治标不治本。

    要想让手里不再缺粮,得保证辽南和朝鲜京畿道和黄海道能自给自足。

    这最起码还得等上个大半年,到今年秋收才能见分晓。

    可是这大半年要怎么过?韦总裁手头的粮食又再次即将告罄。

    韦总裁从重生穿越以来,似乎每天都要面临巨大的粮食压力,从来没有一天好转过。

    家里没有余粮,走路都会感到窒息。

    明末人口并不只是1亿,更不只是户籍上的六千多万。有研究认为明
>>>点击查看《明鹿鼎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