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帝国日不落 > 大明帝国日不落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三百八十七章:杜绝军阀(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明帝国日不落 章节目录 第三百八十七章:杜绝军阀(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黄家实力猛增,马上就会引起太多猜忌,是时候布局情报网了,情报战就此打响。

    黄胜专门召开会议,成立一个专门处理情报工作的部门——军情司。

    火枪手主官黄东山和第九百总主官张有禄、秘书荷香、边之名兼职副司长,司长由黄胜亲自担任。

    下设若干军情处,负责人享受正五品千户待遇,手下的情报工作人员给予正兵待遇。

    目前先在京师成立北直隶军情处,也是军情一处,负责人钱猛。在南京成立南直隶军情二处,负责人易发才。

    麾下的各小组负责人分别领从七品到正六品军官待遇,左守权、武义和上一次执行保护曹化淳的两个相当机灵的火枪手王成恭、祝福勤带着伤退军人二十位组建南、北两直隶军情一、二处。

    他们要不断吸收情报人员,招募有一技之长的武术家,还要收买卧底,争取尽快把情报网撒开。

    各地军情处的任务是及时发现不利于黄家的蛛丝马迹,秘密抓捕建奴在各地活动的奸细,收集朝廷官员贪污受贿的证据,记录下他们的恶事和丑事。

    北直隶军情处还有一个特别任务,立刻组建张家口军情局,用最快的速度调查山西商人的商业网络和他们的商路,黄家准备让他们为了抗击建奴贡献出一些财产。

    明末晋商卖国众所周知,他们要把粮食运到后金可不容易,无非三个办法,一是自己组建庞大的骡马大车运输队,出张家口边墙经过蒙古控制区送到辽东。

    要不就是贿赂山海关守将直接经过辽西走廊去辽东,再者就是走海路。以黄家的实力无论晋商从哪里走都完全能够劫杀。

    前题是能够获得准确的情报,如今辽西走廊已经被黄家掐断,辽东湾有黄家上千海船在活动,晋商唯有出张家口走草原这一条商道。

    骑兵在茫茫大草原设伏不知道商队的具体行进路线和大体经过的时间恐怕会无果而终。

    这一次是家主亲自布置任务,而且亲自担任主官,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多,黄明理、黄明道也只是列席,他们无权干涉情报人员的工作,但是必须配合。

    易发才、钱猛、武义、左守权他们一共二十六人,最起码都给了七品总旗官的待遇,军情处的主官都享受正五品、从五品待遇,由此可见家主是多么重视军情司的工作。

    给这些情报主官充足的资金让他们自主发展下线,一般情报员都可以享受正兵待遇,而且男女不限一切为了工作需要。

    他们的财务支出由荷香具体负责,黄胜会特地安排专项资金归情报司使用,不设上限。

    钱猛、易发才这两个第一批伤退的战士如今又回到了军队体系,还得到了正五品的官位,激动得无以言表。

    大明手上有些武功的汉子太多,有了足够的钱粮,收几百可靠的人来执行秘密任务不在话下,军情处的这些主管都保证会细心发现任何异动,为黄家蓬勃发展尽心尽力。

    黄胜与腊月二十六召开大会,与会的军官自七品实授总旗官以上,民事官自里长以上,会上明确了黄家体系的军队和所有民事官都由“华夏大钱庄”代为发放军饷和月钱,粮店发放米粮。

    黄家的官员本来就不存在如大明官场那样克扣粮饷喝兵血之事,所有的官员都无条件服从,他们只需要提供名单和发放数额送到就近的钱庄,战士们凭腰牌签字按手印领取饷银。

    因为黄家兵马越来越多,为了杜绝新军阀的产生,黄胜把财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上。也潜移默化体系的军民在钱庄走流水,参加储蓄会得到利息收入。

    会议形成决案刊印后成为内部文件下发到每个七品以上级军官,未能到会的军官由参加会议的军官回去后开会传达,并且传达全军。

    黄家军官不养私兵只拿自己的俸禄,以后即便被皇帝策反也只有个别人而已,军队他们拉不走。

    忙忙碌碌的崇祯元年过去了,黄胜在蛰伏,新领地“华夏岛”的建设如火如荼,岱山岛已经功能齐备。

    正月初三易发才和钱猛就带着军情处的领导班子高高兴兴赴任,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联络跟黄家交好的官员和豪商二月初来“华夏岛”参加一个重要的聚会。

    正月初五,以广南国交趾郡王阮诞为首的朝贡船,带着广南国主精心准备的奇珍异宝和南国特产再次去大明京师纳贡,广南国态度如此端正简直是一副年年纳贡岁岁来朝的架势,年轻的皇帝应该很高兴。

    因为这一次广南国主认为朝贡有得赚,因此本钱下得比去年大,大明官员识货,来朝贺的贡品优劣足以证明化外蛮夷的态度,广南国主肯定是朝贡积极分子。

    不会弄巧成拙,因为上一次阮福源是在黄胜的威逼下不情不愿纳贡,相关文书也是草草了事。

    这一次不一样,他是自发朝贡一切事宜都认真准备,连感谢大明皇帝允许他称臣的如感谢信那样的国书都是精通汉语的高手撰写。

    这就是谋而后动,广南国交趾郡王不断出现在大明群臣的视野,如果忽然有一天
>>>点击查看《大明帝国日不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