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灵山 > 灵山目录 > 第三卷 :大宗师 307回、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第1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灵山 第三卷 :大宗师 307回、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第1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八仙过海之时,不知人间已大乱。

    梅振衣当年带走了杨玉环,而李隆基将寿王妃杨玉奴接进宫中册封为贵妃,尽极宠爱,沉迷于声色之娱怠于政事。内用权臣李林甫、杨国忠,外放安禄山做大。而安禄山与杨国忠将相不和,互有疑忌之心。

    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堂兄,历史上的杨贵妃叫什么名字其实并不清楚。《新唐书》与《旧唐书》两部史料中根本没有记载,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也没有提及。只是在她被赐死百年之后,文人的野史杂记中杜撰“杨贵妃小字玉环”流传后世,梅振衣穿越前听到的自然是杨玉环的名字。

    唐代也有文人记述“玉奴,太真小字也”,也许是因为玉奴这个名字不如玉环好听,后世文人宁愿引用杨玉环之名。千年流传究竟是怎么回事,恐怕连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梅振衣都说不清楚。

    唐代疆域广阔,各族杂居融合,尽显盛世怀柔胸襟。唐初时因连年征战开疆扩土,在各地实行府兵制,极重京畿与各州府政权军事。到了开元年间,承平日久国中无事,只有边疆时有袭扰,大唐于边地设十兵镇,每镇节度使或经略使兼管数州行政、财税、户口、土地、军事大权,渐渐形成了外实内虚的格局,成为了中央政权的隐患。

    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关系极为亲昵,也有点乱,玄宗也过于重用和信任能征善战的安禄山,任命他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大唐五十万边军中,有二十万由安禄山指挥,而且是经历战阵磨砺最精锐的部队。与此同时,长安一带的京畿守军却不满十万。

    在这么一种形势下。稍微有点野心的人,恐怕都会生出别的想法来,安禄山一直在招兵买马壮大亲信势力。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与宰相杨国忠先后上告安禄山谋反,李隆基只推说不信,史上记载李隆基晚来昏聩,也有一定地道理,但李隆基做为一代有为英主。真的就这么完全糊涂了吗?李隆基此时已经有些看出来形势不对了。但是养虎已成患,处理起来十分棘手。

    李隆基此人号大喜功,安禄山确实军功卓著,是在天子宠幸之下一手提拔起来的,若无据说此人谋反,岂不是在打李隆基自己的脸?另一方面,大将拥重兵在外,别人怎么议论都好说。若是有人上告边将谋反,天子直接就点头说一句“我信”,只要传出风声。恐怕真得将边将给逼反了。

    皇太子李亨也上奏说安禄山有不臣之迹,他可是未来的国君,李隆基也考虑处置这件事,听从了宰相杨国忠的建议。招安禄山入朝觐见。

    如果是你领军在外,拥有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实力。朝中有人弹劾你有谋逆之心,你有什么选择?无非两条路可走。其一就是以实际行动表示清白,其二是立刻造反自保。这两条路地结果都很难测。安禄山首先选择了第一条路,他接到诏书之后,立刻飞驰进京。

    杨国忠曾对天子说过。若安禄山想造反必不敢来。结果安禄山真来了。搞得他很尴尬。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进京拜见天子哭诉:“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妒嫉。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

    李隆基好言劝慰。并重加封赏。加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又荫封其子。多赐房宅、田地、奴婢。恩宠依然如故。这年三月安禄山离京回范阳时。李隆基亲自相送。临别还把御衣脱了下来披在他地身上。好一幅君仁臣恭地感人场也许会问。假如把安禄山杀了或者找个借口把他扣在长安。是否就能阻止安史之乱呢?李隆基动没动过这个念头。宰相杨国忠与太子李亨有没有过这个打算?已不得而知。

    但以当时地形势推演。若真地把安禄山给杀了或关起来。最大地可能恐怕会是另一个结果——这场反叛会提前到来。安禄山地儿子安庆绪与部将史思明等。各怀野心都不是省油地灯。若安禄山陷于长安。这些人极有可能会立刻起兵。而当时安禄山毕竟未反。也没有任何反叛地直接证据。

    李隆基选择了安抚安禄山。以求缓兵之计。这是无可奈何地明智之举但绝对称不上英明。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确实怠政昏聩。否则也造成不了这种养虎难除地局面。他对杨国忠以及安禄山都犹豫不忍、任用不当。偏偏这两人得势与杨贵妃都有关联。

    安禄山离开长安如惊弓之鸟。一路马不停蹄赶到黄河岸边。换马乘船顺流而下昼夜兼程。赶回了自己地老巢范阳。

    到了第二年正月。安禄山上表朝廷。请求提拔三十二名外族番将取代原先地边镇汉将。犹豫不决地李隆基终于开始考虑怎么处置安禄山了。去年安禄山来长安时。李隆基就打算加授同平章事。将他留在长安入朝拜相。既地位尊荣远离边镇大军。

    当时杨国忠奏道:“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李隆基也就放弃了打算。而此时李隆基又一次准备下诏,让安禄山入朝拜相。杨国忠深为嫉恨安禄山,怎肯让他入朝分权,煽动群臣劝阻,又一次议而未决。

    杨国忠天真的以为,只要凭朝廷的一纸问罪诏书,就可以除掉安禄
>>>点击查看《灵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