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玄幻小说 > 双鹰旗下 > 双鹰旗下目录 > 双鹰旗下 109、生产(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双鹰旗下 双鹰旗下 109、生产(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德国步兵还在继续清除一些废墟里的苏军火力diǎn,尽管大部队已经撤退,但依然有一些被包围的苏军部队在继续顽抗。︾︾diǎn︾小︾说,..o

    卡拉季奇注意到,也许是因为连续作战或是伤亡巨大的原因,不管是德国人还是奥地利人已经变得有些疯狂。因为有时在俘虏苏军时会受到袭击,更多的人选择把敌人完全打死光才会停止攻击。有时看到从苏军士兵高举着双手投降,依然还会有人开枪把他们打死。

    战争变成了屠杀,怎么也令人感到不是很舒服。

    可是,战争依然在继续,血腥的屠杀每天还会上演。

    德奥联军的进攻在渡过库班河之后停止了,连续不断的进攻已经让他们损失了一半的装甲力量,现在只剩下了2000多辆坦克,这些损失的坦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因为各种机械故障而丧失了战斗力,另外大约有1300多辆坦克被敌人摧毁。俄国人的损失更大,已经损失了5000多辆坦克,几乎所有的坦克都因为机动性能太差而被丢弃,而34却因其出色的防护和机动只损失了一半左右,另外损失的主要是防御薄弱的26坦克,b-7坦克虽然防护薄弱,但因为其出色的机动能力,反而损失比例要低于26坦克。

    陆地的战斗暂时平静下来,双方的争夺集中在了天空上,苏军集中了6000多架作战飞机,而德奥也在这一带集中了近4000架战机,双方围绕着库班河流域的顿河下游的制空权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空战。

    在东线战场,面对数量庞大的苏俄装甲集群,暴露出德奥军队坦克和装甲车辆装备数量不足的问题,在整个库班战役期间。虽然苏军伤亡和被俘人员达到了45万人,但德奥意联军加上顿河军的伤亡也达到了15万人,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损失也极为惨重。

    实际上在1940年,德奥军方已经注意到了东方战线上出现的苏制坦克和34坦克。并开始以此为对手,加快了新式坦克的研制。

    也许是工业生产能力一直不如德国强大的缘故,奥匈陆军在坦克的设计和使用思想上志德国都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德奥两国在坦克设计上的截然不同。奥匈坦克在设计中注重机动性,其次是火力,为了提高机动性难免会降低坦克的防护力。而德国坦克的设计思想则和他们的海军一样,首重防护,其次才是火力和机动性。

    为了应付东线战场上的“34危机”,德国人选择放弃了对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马克四型坦克进行升级的传统做法,而是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了试验了重达56吨的“虎”式重型坦克和结构精密、制造工艺复杂,虽然性能优异但却不利于大规模生产的马克五型“豹”式中型坦克。

    而奥匈陆军却采用了与德国人相反的方式,只是选择了将技术成熟的p35型坦克简单增大的车体,加厚了装甲并加强了悬挂系统了强度,使之能够装备一门最新研制的83毫米坦克炮,并为预装正在研制中的90毫米坦克炮留下了足够的炮塔空间。德奥两国坦克都换装了最新的发动机。德国人选用的是迈巴赫70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而奥地利人则继续采用一贯的斯泰尔680马力柴油发动机。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虽然斯泰尔柴油发动机起动速度和加速性不如迈巴赫汽油发动机,但在通过性和越野性能方面要远超汽油发动机。

    相对而言,重达41吨的奥匈p-39式坦克在机动性方面还要强于德国重达45吨的豹式坦克,虽然防护能力要稍逊一筹。

    奥匈在坦克设计中,易生产性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p-39式坦克的性能虽然不是很先进。但却非常简单可靠。为了易于适应采用大规模流水线方式制造,p-39坦克车体结构采用了易于使用自动焊接的箱形结构,采用不同厚度的均质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分成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三个结构部分,结构简单。非常适合自动焊接生产线的生产。

    奥匈坦克炮塔与英式“盟约者”坦克炮塔的外形设计相似,实际上这种斜面装甲炮塔造成炮塔内部空间窄小,并不利于作战。但皇帝却非常偏爱这种外形设计。无奈之下,设计人员只要加大了炮塔的体积,使之能够足以容纳一门90毫米坦克炮和三名炮塔成员。

    在坦克炮和高射炮的研制上,德奥装备的性能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另外,意大利人所装备的90毫米高射炮性能也相当不错。德奥坦克炮的一般都是在高射炮的基础上开发和研制而来,继承了高射炮初速高、射速快、穿甲能力强的特性,但在总体上设计和研制落后于高射炮的进度。

    李海顿对德国最新的五号坦克很有兴趣,经过调查发现,豹式坦克经简化工艺后,其大规模生产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但问题是德国人一直在研制一些乱七八糟的坦克歼击车,而无法把生产线都调整到全力生产这种性能优良的坦克上来。

    在坦克生产方面,奥匈并不落后于德国,德国有亨舍尔、波舍尔、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四大坦克制造公司,而奥匈帝国则有林茨帝国标准制造公司、卡尔森斯柯达坦克工厂、
>>>点击查看《双鹰旗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