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玄幻小说 > 新中华再起 > 新中华再起目录 > 第三卷 中流砥柱 第三卷 中流砥柱 (129)下徐州(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新中华再起 第三卷 中流砥柱 第三卷 中流砥柱 (129)下徐州(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话张华轩却是没有挑明说,各人也不便打听,当下都是一笑做罢。这会子正是新年,也不宜讲太多杀风景的事。

    当下又聊些别的政务,火炮现在日产已经四门,这个产量算是可喜,不过考虑到太多的地方需要用到火炮,还是并不尽如人意,而且不仅火炮,操炮手也是太少,讲武堂那边已经交待下去,要着重培养炮营的军官,不过讲武堂也是叫苦,现在淮军规模大了,可想而知的是在一两年内就要涨到十万人以上,人一多,需要的军官数量当然是水涨船高,现在淮军几乎每天都有老成善战的士官接到军令,打起背包到讲武堂去学习,讲武堂当初在开办的时候校舍就建的极大,容纳几千人也没有问题,不过最大的麻烦就是教官不足,讲武堂开办,师资力量基本上都是靠的欧洲请来的退役军人做教官,不过眼下与英法的冲突的可能性一年大过一年,张华轩对聘请太多的欧洲教官心存疑虑,淮军将士的忠心当然不必怀疑,不过与这些洋教官打交道久了,终究不是好事。

    想来想去,唯有从野战部队中抽调出一些战略和战术极其出众的军官到讲武堂,每人在堂里讲习一段时间后再上战场,寓战于教吧。

    火枪的出产也令人欣喜,因为火炮威力大,而且在与清军做战时,火炮的威力也会严重打击对方的士气,所以这几年来先是极注重火炮的出产,而且相对于比较小而做工要求更高的火枪而言,火炮也更容易出成品,在发现毛瑟兄弟前后的时间内,张华轩已经把投入的重心放在了造枪上,后膛枪的发明一出来,更是加大了投入,有不少技工都在淮安的艺圃内学习,最少还要半年后才到各处实习。再过半年才出师正式工作,而枪械的学徒却是一上手就在工厂里学习。边造边学,大量的机床膛床从欧洲远渡重洋送到淮安地工厂里,现在光是技工就有几百人,打杂的学徒则有过千人,每天出产地前膛枪超过两千支,后膛枪虽然制造工艺极其复杂,要求也特别高,现在每天的出产也超过五十支,张华轩希望在一年后能提高到每天百支以上。s这样他就能在鸦片战争之前就把几支战功赫赫的主力镇全部换成后膛枪部队,一想到与英法鬼子开战后,后膛枪就会把敌人打一个措手不及,他就满心欢喜。

    军工中最主要的枪炮生产顺利,其实的辅助用品现在也全部是淮安出品,从军服到扣子,到背包靴子。然后是水壶、弹药包、工兵铲等等,也全部由相关的军工工厂出品,完全的一条龙服务,这也使得淮军的战斗力大幅上升,现代热兵器战争,打的不止是火枪火炮,后勤也极为重要,士气们要吃好喝好,走路之后要睡好,这都看配给物品是否能够到位。光是那两个皮制地子弹包,大包放弹丸,放在腰间左侧,小包放火药,放在身后右侧,战阵之时,携带的弹药量和装弹是否方便也可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走向,因为一场大雨或地形不利,或是将士疲劳而输掉战争,也并不算什么稀奇。

    除了火炮和火枪外。火器局也在研制最新的武器成品。张华轩给创意的有几条,一则是火箭,英法强军此时都配置火箭,八里桥一战,法军就是在阵中平射火箭惊了八旗满蒙骑兵的战马。使得骑兵阵形大乱后占了大便宜。火箭在对付北方骑兵时。有时候作用比火炮还大,除了火箭。还有手榴弹。

    手榴弹设想简单,制造的工艺也很简单,后世对抗侵略者,不少只有最简单条件地土兵工厂就造出了无数的手榴弹,在现在这个时代想造出坦克和机枪来,难度太大,基本算是不可能的任务,对付清军和太平军,不需要考虑密集的步兵火力,对付英法欧洲强军,提升密集的步兵火力就是当务之急。

    制造手榴弹的任务半年前交待下去,由火器局的几个信的过的火器专家着手研究,现在成果已经出来,开始量产。

    淮军的任何一项军工研究成果,在当时都算是极为先进,以淮安地军工生产能力,大概也就和欧洲一个普通的兵工厂差不多,不过就武器的先进性来说,居然还走到了欧洲的前头,对这一点,张华轩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运气太高。

    在欧洲和美国都享有盛名的毛瑟兄弟居然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跑到了中国,要知道这兄弟两人有着极高的制枪天才,而且在创新上也很有天赋,除此之外,还是极其优秀的管理人才,现在火器局基本上就在毛瑟兄弟的掌管之下,除了保密事务外,不论是谁也不能干预这兄弟两人对火器局的管理,而这兄弟两人也感于张华轩地知遇之恩和优厚的报酬待遇,做起事来也是极其卖力,这一年来火器局欣欣向荣,也与发现了这兄弟两人是分不开的。

    各人谈谈说说,俱是觉得形势大好,来年一开春,淮军主力齐出,只怕庐州和徐州等地的清军和太平军就会土崩瓦解,再打跨胜保和僧王,北方传檄而定,在当时的人心中,以南统北难,而以北御南易,淮军打下北方在经济上并没有太多地好处,在人心上却等于是正定了国本,这一点是打下南方再多地地盘也不能更易的。

    话说至此,各人看向张华轩地眼神却是分外不同,张华轩这个总理的称号在各人眼里看来是名不正言不顺,明朝有总理军务的官衔,清朝却没有此职
>>>点击查看《新中华再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