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玄幻小说 > 新中华再起 > 新中华再起目录 > 第三卷 中流砥柱 第三卷 中流砥柱 (115)行军(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新中华再起 第三卷 中流砥柱 第三卷 中流砥柱 (115)行军(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从淮安进兵到扬州的路并不远,因为丙府之间全是平原地带,连一个高过五十米的小山丘也看不到。。第一镇离开本府后以每天四十里的行军速度前行,两天之后,就已经到了淮安与扬州的交界处。

    前一阵子落在淮安的大雪到了高邮这里,已经只是稀薄的小雪,因为天气晴朗,薄薄的积雪已经开始融化,道路两边的积雪盖不住麦地,露出一大块一大块的黑色土地来。

    行进在官道上的第一镇有八千六百多人,下设三个步兵团,计五千余人,然后便是炮营、辎重营和中军营及马队。

    赵雷是第一镇第一团的参将团长,对这样一个位置他当然极为满意,淮军的老官兵中当然都知道第一镇的份量,说白了这就是淮军精锐中的精锐,特特儿选出来当尖刀使的,而第一镇第一团这样的排列,其中的含义当然也是不言自明无需多说,总之,这几年的兵旅生涯下来,赵雷自觉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力的极限,能有现在的这种荣誉已经让他极其满意了。

    “歇下来,在村子外头搭帐篷宿营,马队的人四处哨探一下,镇子里的百姓不准出镇了,等咱们明天进兵了再说。”

    赵雷骑在一匹枣红马上,用瞟远镜看了半天,找到了一个地势相对平坦可以容纳小两千人宿营的村子,然后大声吩咐下去,让工兵营的人先去搭建临时营地,准备宿营。

    淮军的行军速度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极快,有大量的马车来负担辎重物资,士兵经过长时间的体能与跑步的训练,每天走四十里到六十里肯定不在话下,就算用急行军的速度赶上八十到一百里路,到了战场一样能扣动扳机。

    热兵器时代的士兵,到战场有体力扣运扳机就可以了,所以在行军速度上已经有了大大的提升。赵雷记得张华轩在亲自讲习军事课时曾经提到,汉唐时的强军一天能行军四十里,到战场还能打仗,那是因为军中有大量地马匹,到了宋朝这个速度就大大减慢了。至于本朝,绿营兵拖家带口的带有烟枪,一天能走十里路再扎好营头就算不错了。

    本来按淮军的行军速度可以走的更快,不过由淮安通往扬州的道路是建立在运河岸边地夹堤道,这种道路肯定没有多宽,而且淮安境内的道路修葺的很平整,因为垫上了石子所以不怕融雪,可是进入到扬州境内时,这种狭窄的夹堤道全是土路。现在融雪已化,道路泥泞不堪,维持现在的行军速度已经算是不易了。

    赵雷一边吩咐着。嘴里还不停的喷出白气,他下意识的用双手搓着脸,这一天骑在马上看起来舒服,其实这种鬼天气风就象刀子一样吹在脸上,早就冻的僵硬了。

    他正要赶过去和辎重营的人一起安排营地和关防,远处却又一个中军营地传令骑马跑过来,在马上向着赵雷行了一个军礼后大声道:“赵参将,总镇请您过去一下。”

    原本按照王云峰的职位也是应该能称大帅了,不过这些当年以小兵身份参加淮军的人总是固执地认为,大帅这个称呼只能用在张华轩身上。所以王云峰这个总兵要么被称为总镇,要么就是军门,就算以后他更上层楼,成为提督一方的镇将,一时半会还是称不起大帅来的。

    大帅。只属于对张华轩的称呼,这是淮军几万官兵的共识。与新兵一起吃住一起训练,战时指挥,张华轩这几年来算是当真打造了一支只属于他的铁军出来。

    在负责传令的中军传令兵的身后,有两个戴着白色圆笠的士兵。臂章上还有内卫这两个字。这当然是象征性的举措,内卫除了地方治安外。还负责军中地情报收集与监视将领的重责,在淮军内当然没有文人制军与太监监军的那一套规矩,也不同于绿营或八旗大小相制的局面,对将领与军令还有军纪的维持,就只能靠内卫来执行了。

    对这些内卫赵雷这样纯粹地将领当然没有什么好脸色,当下就当没有看到他们一样,向着那个传令兵答应一声之后,赵雷便在自己一小队亲兵的护卫下,沿着还在前行的淮军大队逆行,向着五六里外的第一镇临时指挥所骑马而去。

    虽然是官道,不过道路并不怎么宽敞,大概也就是容纳七八个人并行,淮军排成三人一列的行军路线行前,第一团地官兵已经开始下官道,在村庄附近地平地上准备宿营地,第二团与镇指挥所在一起,显然还没有确定宿营地,官兵们仍然在道路上向前行进着,远远看到赵雷策马前来,虽然道路当中还有一点空地,行进中的士兵仍然下意识地往边上再靠一靠,为肩扛三颗铜星的赵雷让路--这就是明确军衔制最基本的好处了。

    赵雷却没有注意到这些小细节,在他眼里看到的只是步兵队例后的炮队。这些火炮全是张华轩和全体淮军将士眼里的心肝宝贝,在耗费巨资和两年的时间后,淮军的火器局终于已经完全能够用自己的小高炉熔铸火炮,而用膛床打磨的炮管精确度不在进口的火炮之下,因为花费了重金和威力巨大,这些架在炮车上在泥泞的官道上压出深深的车辙的铁家伙就是全军将领与士兵眼里的宝贝,而火炮四周的那些炮兵官兵,脸上的神情自然也就更增添几分骄傲与自豪。

    二十四磅炮是炮营里最重
>>>点击查看《新中华再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