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玄幻小说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重生明末当皇帝目录 > 第一卷 第045章 :投资盐业(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一卷 第045章 :投资盐业(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考虑了许久之后,朱由校决定先把发展海运和漕运都放一放,暂时这两个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大,如今大明皇家银行的资本并不是那么充裕,投资这些项目并不是很划算。海运方面尽管远洋贸易利润较大,但暂时没有海军,船开到汪洋大海上被海盗抢了,也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这年头海盗可多得很呢!不仅有本土海盗,荷兰人同样也是到处抢劫。

    京营过几个月,就能初步形成战斗力了。朱由校这个时候,也开始打算着,开始向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下手了。

    第一个下手的,就是盐业。

    天下私盐暴利无比,造就了一大批身家巨富的扬州盐商。

    此时明王朝的人口,肯定是超过1亿的,两百年繁衍下来,产生大量的黑户,人口甚至可能达到2亿。

    每年朝廷仅仅收取240万两左右的盐税,而且还在逐渐降低。

    按照人口1.5亿来算,平均每个人口仅为明王朝创造9.6文钱(铜板)的盐税,而市面上每斤盐的售价超过50文钱,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口每年消耗的食盐,一般都会在10斤左右。

    盐利被侵占之多,让人触目惊心。而且还有很多老百姓,还吃不上盐,有的甚至只能吃硝盐,甚至是淡食。

    市场被私盐侵占的主要原因,和生产技术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一个,就是明王朝的行政方式属于地方高度自治的类型,这种近乎自治的行政制度好处在于行政成本低,一个国家的官员竟只有三万多人,平均下来每个州县就极少了。坏处就在于对地方掌控能力不强,地方上的利益勾结等等行为太多,朝廷根本管不过来。

    生产技术方面,主要是晒盐和煮盐的问题。此时明王朝的官盐多是采用煮海为盐的生产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其中产量最高的淮北地区,因为草滩被权贵侵占,以及开垦等等原因,造成燃料价格居高不下。

    至于晒盐就不需要燃料,成本自然比较低。

    晒盐技术的改进问题,徐光启已经数次向朱由校提起了,只是之前朱由校手上没有靠谱的军队,不好去动盐商的利益。

    如今京营就快编练出来了,朱由校也有了些底气。于是把徐光启叫了过来,仔细询问了一番海水晒盐技术。

    海水晒盐确实是未来技术主流,不过朱由校对明代的晒盐技术并不是很了解。徐光启进宫后,朱由校问道:“徐爱卿,如今晒盐技术是否成熟?一亩盐田能产盐几何?”

    “启禀陛下,海水晒盐自开国之时便已有之,只是当时仅限于福建一带,太祖制定盐业制度之时,则采用煮盐之法,优点在于便于控制食盐产量,从而杜绝私盐。然而如今私盐遍地,煮盐所费颇高,致使官盐无法与私盐竞争。晒盐技术可以说是十分成熟的,福建当地每斤食盐仅售价2文钱。而我大明其他省份,盐价四五十文者十分普遍。”徐光启详细介绍了晒盐的好处。

    “价钱这么低?”朱由校有些吃惊,福建每斤食盐价格竟然抵至2文钱,这有点突破下限了啊!

    “至于产量,臣在淮北一带曾以盐田晒之,一亩盐田多年产三千五百斤,五千斤亦有,若是夏季炎热少雨,产量更高。而渤海海水咸度较高,滩涂皆是淤泥,不似南方的沙滩那样会产生渗漏,更加适合晒盐。”徐光启继续说道,朱由校这才了然,原来海水晒盐产量这么高啊!而且不需要一点燃料。

    每亩盐田年产食盐2~3吨,晒盐主要集中在夏季高温阶段,如果承包制的话,可能一名劳动力一年最多生产十几亩盐田,再多就因为生产比较集中而忙不过来了。但如果采用雇工制,忙时使用大量临时工,平均下来每个青壮劳动力,一年下来负责50亩盐田的生产肯定不成问题。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100吨食盐,按照每月给白银2两的工钱来计算,每斤(600克)食盐的成本仅需0.0072文钱,再加上畜力、工具等方面的支出,每斤食盐的成本顶多0.01文,运输成本再算进去,顶多也就是1文钱的成本。

    太便宜?

    确实非常便宜,在私盐非常泛滥的福建,也因为使用晒盐法,使得福建的食盐价格已经变成了每斤2文,这样的价格依旧存在100%的利润,而且生产中并非是每月给银2两,甚至更低得多,利润超过100%。

    福建盐价如此之低,主要是福建的食盐市场没有强大的垄断势力,官方的垄断力量在福建也几乎形同虚设。福建盐商互相竞价之下,盐价自然一路下挫到了2文钱一斤,整个福建起码有90%的州县被私盐占领了市场。

    福建毕竟天高皇帝远,明王朝对福建的食盐市场基本上也处于放弃治疗的状态。

    “既然徐爱卿熟悉晒盐,那就由爱卿负责长芦盐场的改革吧!”朱由校决定道,徐光启欣喜不已,连忙说道:“陛下英明。”

    朱由校已经下定决心,对盐业进行改革。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北方的长芦盐场,此时的长芦盐场还是处于煮盐的生产状态。

    晒盐能降低成本,这实际上并非主要的问题。主
>>>点击查看《重生明末当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