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言情小说 > 乱世晋隋 > 乱世晋隋目录 > 卷 五 五胡风云(末) 第一百三十四章 翻篇 !刘裕夺鼎(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乱世晋隋 卷 五 五胡风云(末) 第一百三十四章 翻篇 !刘裕夺鼎(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刘义真可以跑路,但朱龄石没法跑,也无处可跑。回江东的路早被赫连勃勃的骷髅台挡住了,除非他朱龄石插上翅膀,否则骷髅台就是他的归宿。

    朱龄石能做的只有死守,除了死守,还是死守。坚持两个月后,长安宣告陷落,朱龄石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长安的陷落,标志着刘裕浩大的北伐行动彻底泡汤。刘裕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多,到头来反而给赫连勃勃作了嫁衣裳。赫连勃勃白捡了一个大便宜,嘴角都咧到天上去了,胡夏至此达到全盛。

    ...

    宝贝疙瘩生死未卜,怒气冲天的刘裕集结兵马,打算再次北伐,只是目的和上次有了很大不同:救刘义真。正当大军准备出发时,刘义真屁颠屁颠地回来了,刘裕抱起儿子就是一阵猛亲,然后终止了军事行动。

    刘裕的第二次北伐正式宣告结束。在东晋的数次北伐中,就规模而言,从没有哪次可以和这次相媲美,也从没有如此损失惨重: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龄石,四位一流名将血洒疆场。

    在这四人中,随便拎出一位都足矣独当一面,就治军才能而言,他们和檀道济不相上下,参照檀道济后来独战北魏的功业,刘裕简直赔大发了。这直接导致后来的元嘉朝无将可用,刘义隆不得让萧思话、沈庆之等二流将军充数。

    幸运的是,关中虽然丢了,但刘裕收回了河南和汉中,并把河南作为对抗北魏铁骑的缓冲地带。在刘裕构筑的黄河、淮水、长江三道防御阵线中,河南作为第一道屏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河南,江东将直接面对北魏随时南下的威胁。

    而汉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吧!汉中是巴蜀的门户,仿佛东晋的左臂,只要汉中尚存,南方就固若金汤。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南朝能顽强地保住江南,还得得益于汉中稳固。古往今来,北方政权南下,莫不先取巴蜀,然后顺流而下直捣黄龙。晋之前体现的不太明显,晋之后如元朝,再如清。蒙哥攻打四川时身亡;忽必烈也把四川作为主攻方向。

    正是刘裕构筑的三道防御体系,保护了南朝一百五十多年。在第三道防线中,刘裕把重心放在扬州,只要扬州一丢,皇帝除了跑路就是被俘。这就要求扬州刺史一职必须由心腹中的心腹来担当。刘裕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刘义真。

    当时刘裕的继母萧文寿尚在,萧老太君也是深明大义之人,一听说刘裕如此安排,赶紧拄着拐棍前去质问刘裕:“你二弟道怜和你一块儿长大,亲如兄弟,为什么不让他去?!”

    刘裕解释道:“寄奴早就把道怜视为亲兄弟,怎会亏待他?只是怕他不能办妥而已。”

    这番话可糊弄不了老太太,萧文寿怒斥道:“道怜年届五十,难道还不如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会办事吗?”

    刘裕不敢顶嘴,只好把糊弄进行到底:“义真虽然名为州牧,但扬州乃京畿重地,大小事基本由寄奴主持,义真不过挂名罢了!寄奴怕二弟无法胜任,所以才出此下策。”经过刘裕如此解释,老太太才不再追究,刘道怜虽然和刘裕同父,但资质愚钝,难当大任,这个萧文寿自然是知道的。

    于是乎,自刘裕之后,南朝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扬州刺史必须从宗室里面选;且血缘关系必须和当朝皇帝最近;最得皇帝信任。

    解决了防守端的问题,该向龙椅进攻了。司马家的天下,大半都是刘裕打下来的,操劳了大半辈子,该享受几年劳动成果了吧?种庄稼还讲秋天收获呢,况且是打仗这种要命的职业。

    刘裕不知让人卜了一卦,显示他之前还有一位晋室皇帝。刘裕二话不说,派人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司马德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大家倒也没吭声(比他爹司马曜死得还平静)。刘裕然后奉立深孚众望的司马德文,拉开了改朝换代的序幕。

    司马德文无权无势,能保住吃饭的家伙就不错了,哪里敢和刘裕抗衡?为了多活几天,司马德文拼命讨好刘裕,增刘裕十二旒、乘金根车、加九锡、备五时副车、乐舞八佾...天花乱坠的背后,是东晋末帝的无奈和刘裕得意的笑。

    篡位这种事,最好能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否则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刘裕淹死。于是,刘裕把百官请到家里,大宴宾客。见众人都喝得醉醺醺的,刘裕终于切入正题:“桓氏篡位,鼎命已移,我刘裕首倡大义,兴复帝事,南征北战,平定四海,终被封为宋公,加九锡之礼。常言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我今年五十有三了,今欲奉还爵位,解甲归田。”

    不知大家伙喝醉了还是装傻,齐声为刘裕大唱颂歌,就是不上钩。刘裕顿时拉下脸来,但这种事又不好直接说明,只好假惺惺地与众人把酒言欢。

    可到了傍晚时分,仍没人点破,刘裕好失望地送走了他们。(主要是刘裕采取的方式不太对头,如果有人当堂点破,就得背下乱臣贼子的名声,以后在同行面前怎么混?那帮士大夫们精明得很,这点事还能不懂?)

    聪明人到底有,傅亮就是一个,这小子见众人走远,就偷偷返回来对刘裕说,臣愿
>>>点击查看《乱世晋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