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言情小说 > 乱世晋隋 > 乱世晋隋目录 > 正文 第二十九章 士行惜谷(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乱世晋隋 正文 第二十九章 士行惜谷(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公元3oo年,洛阳太尉府。

    王衍大设宴席,邀请当时的名士,石崇、王恺、王敦、王澄和刘琨等皆在列。酒至酣处,王恺招舞姬助兴,正是美酒佳肴,美人在侧,好不快活。正当大家沉浸在醉人的欢乐之中时,王敦突然拔剑而起,向抚琴的艺伎砍去,琴声戛然而止,鲜血霎时溅满了整个房间。

    众人大惊,王敦却神sè自若,跟没事儿人似的,“这个贱人把琴声弹错了,所以我杀了她,以示惩罚。”言罢拿起酒杯,将宝剑擦拭一番后回到了座位。

    短暂的尴尬过后,石崇举杯向王敦道:“王处仲不拘小节,真乃大丈夫也!实乃吾辈之楷模!”(石崇好不要的脸)众人见状,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没有必要为一个草芥般的艺伎伤了和气。

    王衍曾这样评价两个弟弟:阿平(王澄的字)第一,子嵩第二,处仲(王敦的字)第三,子嵩是庾敳(ai)的字,这哥们儿除了夸夸其谈什么都不会,王室大乱,就想着怎么明哲保身了,结果保来保去,还是被石勒请去给司马越陪葬了。

    至于王敦两兄弟,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

    宴席后不久,王澄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王敦则为青州刺史。之后中原大乱,王敦随司马睿奔赴江东,为稳定江东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王澄则一直镇守荆州,北方无论谁打谁,都好像跟他没一毛钱关系,好在荆州暂时还算和平,王澄虽无大才,做个土皇帝还是绰绰有余的。

    土皇帝没做多久,一个难题就摆在了他面前:很多来自巴蜀地区的流民(当时李特兄弟还在和罗尚等人苦苦作战)纷纷涌入荆湘地区,这些人穷得就剩命了,王澄非但不救济,反而视他们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几yù除之而后快。万般无奈之下,这些流民只好建立武装力量来维护自身安全。

    如此一来,流民和地方zhèng fǔ间的矛盾更为尖锐,王澄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向这些难民举起了屠刀,短短几天时间,八千多流民死于非命。

    这不是官逼民反么?

    于是,流民们推举杜弢为领,正式起兵反抗。王澄听闻后亲自率军出击,部将王冲早就对王澄不满,想拉上司应詹单干,可是王冲的人品实在不咋滴(估计也就是一流氓加地痞无赖),应詹干脆利落地拒绝了,由于担心王澄兴师问罪,撒丫子跑路了。王冲于是自立为刺史。

    王冲的实力比及王澄,绝对是蚂蚁和大象的区别。可正是这只小蚂蚁,竟把王澄吓了个半死,他率军一路狂奔,连老家江陵都不要了,在沓中短暂歇息后一路向东跑去,在部将郭舒的苦苦坚持下,王澄这才命他回师守卫屯口(今湖北武汉地区),自己则继续躲避蚂蚁的追杀。

    司马睿得知后哭笑不得,他赶紧召回了狂奔中的王澄,给了后者一个作战参谋的虚衔,然后派周觊收拾荆州的烂摊子。

    周觊到任后,流民傅密仿佛为迎接这位新上任的荆州刺史,造反了。傅密与杜弢相互勾结,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傅密见打不过,就向建业请援兵,司马睿派陶侃、周访驰援,王敦则跟在后面随时准备救火。

    王敦刚把部队驻扎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军中就来了一个人:王澄。两人虽为族兄弟,但关系一直不甚融洽,早在洛阳时,王澄的名声就在堂兄之上,没事经常拿这位大自己三岁的堂兄开涮(估计小时候一块儿掏鸟窝,王敦没少挨摔),王敦虽有怨言,却一直不好作,今时不同往rì,王敦想和堂弟坐下来好好算算这笔账。

    兄弟久别重逢,自然要叙叙旧的,王敦摆了场酒席,把门外的王澄请进了中军帐。可一进门,王澄就觉气氛有点不对劲儿,杀气从酒杯中隐隐飘散开来,仿佛里面盛的不是美酒,而是毒药。王澄冲门外摆摆手,二十几个彪形大汉蜂拥而入,把王敦吓了一大跳。

    王澄见状,道:“处仲不必惊慌,这几个勇士随我东征西讨,鞍前马后奔波许多年了,而今兄弟相见,正好借堂弟的美酒犒赏他们一番,不知堂弟意下如何?”

    王敦只得答应下来:“如此再好不过,来人啊!赐壮士酒!”

    酒过三巡,王澄的保镖们渐渐找不着北了,后来干脆趴在桌上不动唤了(这保镖当得…),王敦喊了几遍后,见没人应声,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刚才的醉意也一扫而空(王家子弟个个都是酒坛子,岂是那么容易醉的?)。

    王敦大声质问王澄:“为什么要和杜弢密谋反叛?!”

    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没用了,王澄拔腿就跑,和帐外埋伏多时的士兵们撞了个满怀,然后被包成了粽子送到王敦面前,王敦下达了一个简单的命令:“杀了!”

    王澄再怎么说也是司马睿亲自任命的参谋,俗话说,不看僧面还要看佛面,最起码要向建业请示一下啊!王敦可能想到了,但是没做,因为他认为司马睿已经无力节制他,他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搞割据。事实上,这为后来的建兴之乱埋下了一道伏笔,此乃后话了。

    王澄时年四十四岁,消息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晋阳后,刘琨(当时还没死)只说了两个字
>>>点击查看《乱世晋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