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言情小说 > 大明官 > 大明官目录 > 正文 第三百四十章 父子默契(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明官 正文 第三百四十章 父子默契(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方应物稍加思索,又对前来传话之人道:“烦请阁下回报时,再替我向厂督递上几句话”

    那人却扭头就走,边走边道:“厂公有令,只许在下向方先生传话,不许在下听方先生说话,更不许替方先生往回传话!”

    方应物愕然,这汪太监也忒有性格了!这是要主动与他隔离么?为什么要如此做?

    想来想去,很可能她是有君命在身,为了不受外人影响,所以干脆公私分明!至于在这个时候会有什么秘密君命,大致也能猜到一些。

    方应物本来有个想法,想要再次与汪芷演一场戏,叫汪芷假模假样的派遣手下爪牙把自己抓进西厂去——对汪太监而言,类似的事情没有少做。这样自己暂时被隔离,可以躲开朝廷风波,避免了两难选择。

    但是这汪芷出于谨慎,警觉性太高,根本不给接触的机会,让他方应物满腹良谋却无处下手。完美的计划却无法执行,愁煞人也!

    待方应物回到家中,却见门子叫他去书房,道是父亲方清之正在等着他,于是方应物便又去了书房拜见父亲。

    方清之看儿子进来,开口问道:“夜色已深,你去了哪里?”方应物答道:“心绪不宁,出去走走散心。”

    “日间你回了家时,我正在堂上与客人说话,当时叫你,你怎的不上前来拜见?”“儿子我头脑恍惚,确实没听到父亲的传唤。”

    “没听到?”方清之略略停了停,仿佛是要判断真假。方应物反问道:“不知父亲叫我前来。有何教导?”

    方清之叹口气,“你也看到了。今日家中有不少来客。至于议论的是什么事情,你也应该心知肚明。

    这次风波定然不小。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成化十三年累积至今,天子过失甚多,群臣怨气久矣!”

    方应物没有接话,不过倒是发现父亲见识有长进了,看问题更透彻了一点。

    方清之继续道:“当年为父从诏狱出来后,你曾对我说起一句圣人之言: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为父心中深以为然。此后于朝政建言不多,谨言慎行,潜心学习。如今恰好已经是三年,又遇到此等大是非”

    瞧父亲这架势,只怕又要动真格了。方应物忽然插话道:“我方才在外面看到了锦衣卫官校,貌似清点各家访客人数,我方家也在其中。”

    方清之目光灼灼的盯着儿子,沉声道:“那又如何?你想劝止我?”

    方应物没有与父亲对视,很不自然的看向别处。这还能怎么劝父亲?三年时间,父亲虽然有所变化,不那么愣头青般的冒失,但棱角或者叫节操仍然还存在。

    天子随心所欲的滥封官爵。直接破坏官员铨选制度,让一干只会装神弄鬼的方士骤然窃据三四品的高位,这当然是昏君的做法。国家公器是用来治国的。并不是儿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岂止是昏庸?对其他人而言。还是极大的不公平,会叫天下人情何以堪。只要心中稍有点正义感和良知。都不可能坐视不管。

    如果放在后世的网上,天子的行径早就被网民骂翻天了,他方应物也绝对少不了贡献一些口水。

    就算是当下,方应物主要也是知道未来历史走向,很清楚这些非法传奉官蹦跶不了几年,如此便实在提不起心思进行不惜代价的抗争,性价比太不划算。

    方清之忽然又问道:“你不是动辄念叨,要替为父写奏折么?这次怎的不说了?”

    在浩然正气面前,方应物当然是心虚方清之教谕道:“你心中顾虑着什么,为父很清楚。向来你小节瑕疵甚多,但今次是大义所在你其实也是分得清黑白是非之人。”

    方应物亦叹口气,“儿子我下去想一想。”

    离开父亲书房,借着月光走在庭院中小径里,方应物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按照父亲的性子,不拉着自己一起上疏就不错了,最少也要训斥一番自己觉悟太低、见利忘义,怎会如此轻易就放了自己走人?

    “呵呵呵呵。”想至此处,方应物忍不住轻轻的笑了几声,父亲大人虽然看起来要不惜自身了,还是存了几分保全自己的心思啊。

    只是碍于个人道德,他无法宣之于口,无法明确对自己说“行走江湖安全第一,我方家不能全军覆没,你还是不要当诤臣了”。

    父子之间的默契,可意会不可言传呐!在冥冥之中,方应物突然开了窍,仿佛又感受到了另一种暗示,一个他如何应付当前局势的暗示。

    其实方应物也不确定这是自己的脑补,还是父亲有意为之的暗示。若是后者,那说明他老人家的政治智慧真的上了一个大台阶,很值得普大喜奔的!

    闲话不提,却说到了约定好共同上疏的日期,约莫有二十来个新科进士齐齐聚集在通政司。

    只见得人人手持一封奏章,神色庄严肃穆,雄赳赳、气昂昂的立在大门外,仿佛正在进行一次十分神圣的仪式。

    通政司值门的小吏窃窃私语,“远远的一看,便知这必然是今年的新进士。”
>>>点击查看《大明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