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元太祖铁木真 > 元太祖铁木真目录 > 章节目录 第95章迁都南京(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元太祖铁木真 章节目录 第95章迁都南京(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蒙古大军撤退以后,完颜珣却被蒙古骑兵的强悍善战、残酷杀戮吓的胆肝俱裂、寝食难安,他把自己关在寝宫中,苦苦思索如何避免蒙古大军的再次攻打。

    就在这时,南京留守仆散端等臣连上三道奏折﹐请完颜珣迁都南京开封府。

    仆散端,原名仆散七斤,金国中都路女真人,也是一名金国老将。十八岁参军成为皇宫护卫,历任太子仆正、滕王府长史、宿直将军、邳州刺史、尚厩局副使、右卫将军、左卫将军、东北路招讨副使、殿前都点检司左副点检、殿前都点检司都点检、河南路统军使、陕西路统军使等职。

    完颜珣即位后,仆散端出任南京留守,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极力主张完颜珣迁都南京。

    完颜珣收到仆散端的请迁都南京的奏折后,即召开御前会议,商议下步如何打算。

    完颜珣说,蒙古人战斗力如此强悍,对待我们金人、特别是女真人如此残忍,成吉思汗本是言而无信之人,蒙古大军今天撤退了,说不定哪天又会卷土重来,每想到这些朕都坐卧不宁,寝食难安,我们必须想个长远之策,解除蒙古人对我们的威胁。

    徒单镒说,启奏皇上,唯有加紧练兵、多造武器,提高我军战斗力,方有取胜的可能。

    完颜珣说,丞相言之有理,但短时间内难以奏效,还没有把队伍训练出来,可能蒙古大军又打过来了。

    完颜珣拿出仆散端的奏折说,南京留守仆散端建议朕迁都南京开封府,众臣意下如何?

    完颜珣此言一出,满堂皆大惊,很多大臣纷纷表示反对。

    徒单镒又急又气的说,皇上,宋国就是因为迁都,导致半壁江山沦陷,前车之鉴啊,请皇上三思。仆散端此建议,误君误国误民,臣请斩仆散端,以正视听!

    完颜珣不满的说,丞相有何高见?

    徒单镒说,臣以为积聚国力,发展生产,征屯粮草,加紧练兵,才是上策!

    完颜珣说,朕刚才说了,这种办法短时间内难以奏效啊!

    徒单镒只得退而求其次的说,如果皇上真的决心迁都,也应当迁都东京辽阳府,那是我们女真人的龙兴之地啊,迁都南京,实在是下下之策。

    完颜珣说,东京辽阳府离蒙古草原仅两千余里,蒙古人不到十天就能打过来,南京开封府则距蒙古草原六千余里,蒙古人至少一个月才打的过来,沿途还要经过我们的中部地区和天险黄河,他们无法轻易打到开封城下,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做好防御准备。

    徒单镒还想说什么,完颜珣不耐烦的摆摆手说,此事今天就议到这里,朕在好好考虑一下。

    完颜珣说完,起身离去,众臣也慢慢散去,只有徒单镒呆呆的站在那里,完颜承晖上前说,丞相,先回去吧。

    徒单镒才慢慢转身,感觉精气神都要丢了似的,下台阶时差点摔了一跤。完颜承晖赶紧扶起徒单镒,唤来侍卫一起将其扶回府中。

    回到丞相府,徒单镒对完颜承晖说,得想个办法阻止皇上迁都南京的想法,否则圣旨一下,就什么都晚了。

    完颜承晖说,丞相啊,您给皇上这么说都没有用,我等去说有何之用?

    徒单镒闭上眼睛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徒单镒缓缓睁开眼睛说,我想起一人,由他去说,或许能让皇上回心转意。

    完颜承晖说,谁?

    徒单镒说,国子监的太学生赵昉。

    国子监是金国的最高学府,于海陵王在位时创建,规定文化水平特别高的文人才能入读,学生数量不超过五百人,而且是宗室、外戚、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才能入学。

    完颜承晖说,对啊!这个赵昉是功臣之后,太学生领袖,初生牛犊不怕虎,由他上书皇上,或许有用。

    徒单镒说,光他一个人没有用,需要把所有的太学生联合起来,集体上书,或许可以扭转乾坤。

    完颜承晖说,在下马上去联络赵昉。

    完颜承晖来到国子监找到赵昉已是黄昏时分,他把完颜珣欲迁都南京和徒单镒的想法告知赵昉。

    赵昉是忠良之后,年仅二十余岁,不但学问渊博,而且胆识过人,是公认的太学领袖。

    赵昉说,迁都南京误国误民,丞相放心,我连夜上书,指出迁都弊端,请太学生联合签名,明日呈报皇上。

    当夜,赵昉写下《迁都弊端论》,书中指出,皇上意欲迁都南京,就会造成中都更加虚弱、容易攻陷的危局,最终导致黄河以北大片领土失守。而迁都南京,看似有黄河天险防御蒙古,但也把自己置于腹背受敌的局面,一则黄河以北大片领土可能失守,从而造成河南屏障丧失,二则即使迁都南京,蒙古骑兵也能很快打过来,到时宋国也会北上,这样就会使金国处于蒙古、宋国南北夹击的境界。故请皇上万万不可迁都,重蹈宋国南迁江南而半壁江山沦陷之覆辙。

    赵昉写好这封《迁都南京弊端论》后,已是次日凌晨,赵昉不辞辛苦,找到还在睡觉的国子监太学生,游说他们、请他们在书后签
>>>点击查看《元太祖铁木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