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穿越清朝的掌故 > 穿越清朝的掌故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09章 上海小工窃物(外一篇)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穿越清朝的掌故 章节目录 第109章 上海小工窃物(外一篇)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上海的各大汽船码头,有一群小工,他们看似普通,但背地里却是窃物的高手。每当汽船靠岸,他们便蜂拥而上,为旅客搬运行李。尽管有码头巡丁和水上包探的保护,但稍有不慎,旅客的财物便会神秘失踪。这是经常出门旅行的人都知道的秘密。

    而在这些小工中,有一类专门负责运输栈货的,他们被称为“杠棒”。这些杠棒的盗物手段极为灵活,无论是南北杂货、药材、食物、茶叶还是米粮,他们都能一一窃走。他们的手法熟练,行动迅速,让人防不胜防。

    更奇特的是,在汇山码头一带,竟然有专门收购码头贼赃的商店。这些商店以收购药材为主,其次是杂货、茶米等物,而洋货和布匹则很少收购。原来,这些洋货和布匹通常装在坚固的箱箧里,不容易被撬开,所以小偷们下手的机会也较少。

    这些商店的存在,仿佛成了小偷们的一个销赃渠道。他们可以将偷来的货物在这里换成现金,然后再继续他们的偷窃生涯。而商店的老板们,则凭借着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渠道,将这些赃物转化为自己的利润。

    在这个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码头世界里,小偷们与巡丁、包探、商店老板之间,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他们各怀心思,各展手段,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危险的世界里,上演着一出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故事。

    《窃盖》

    讲这个故事之前咱们先说说什么是“盖”。清末的上海,盖是人们对雨伞的别称。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一个关于偷伞的事儿。

    传说在清末繁忙的上海的街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在马路上不能随地小便,必须要走到巷子里才行。而巷子的入口处,总会有一些木栅或水泥砌成的小矮墙,算是标识。尽管有这样的规定,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严格遵守。

    有一天,一个从乡下来的汉子走到一条巷子前,大概是内急难忍,四下看看没什么人,便走过去解决了内急的问题。他把随身携带的雨伞放在地上,打算小便完再拿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鬼鬼祟祟的小偷注意到了这个情景。他看到了那把雨伞,心想这可真是个绝妙的机会。于是他趁乡人不注意,悄悄地走过去,一把拿起雨伞,然后夹在腋下,也走到巷子旁小便起来。

    乡人小便完,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雨伞不见了!他四处张望,正好看到小偷手里拿着他的雨伞。他怒气冲冲地走过去,质问小偷:“你怎么拿了我的雨伞?”

    小偷却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说:“哎呀,你这人真是太不小心了。以后可得长点记性,像我一样,随时都把东西带在身边,这样才安全。”

    乡人被他这番话气得七窍生烟,但又拿小偷没办法。他只能自认倒霉,眼睁睁地看着小偷得意洋洋地夹着雨伞走远了。

    从此,这条街上的居民们又多了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每每提起这个奇妙的失窃案,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而那个小偷,也因为这个小小的恶作剧,在街头巷尾留下了自己的“传奇”故事。

    <本篇完>
>>>点击查看《穿越清朝的掌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