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言情小说 > 小镇家族 > 小镇家族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章 老祖扎根小镇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小镇家族 章节目录 第1章 老祖扎根小镇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以前的货物流通最便捷的物流方式就是河运,那时候又没有发达的公路网络,铁路更为何物连佛祖都不知道。靠骡马运输不仅慢且运输成本高,所以船运是商人最佳的选择。

    湖北的这些分支商号设立后不久就来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些在湖北的族人由于战乱就和福建总号的家族断了联系,为了生存和血脉的延续,大都娶了当地的女子,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都自寻出路各自谋生。

    我记得我小时候曾向她打听过这个福建商号叫什么名?祖母说她也不知道,我哥还耻笑我是不是想投靠有钱的族人?再说,经过了一两百年,这福建的商号还在吗?我望了望门外背着冰棒箱叫卖的老头,舔了舔嘴唇只能不甘心的作罢。

    我家的老祖驻扎的小镇城墙外有个码头,有条叫"大富水"的汉江支流流经此地,老祖商号的名字叫"安信坊"。看回家无望,老祖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也娶了个当地的女子为妻。

    到了清末民国初,老祖的后代已经发展到了几十支,人去人散,真正在这个小镇还从事老祖行业的还有十多支,基本上聚集在小镇的一条老街上,主要从事药草的收购和贩卖,由于年代的沉淀和口碑,本叫"土地巷"的地名被外地的买卖人改称为了"药草巷"。

    说起"土地巷"可能连本地人都不知道,但要谈起"药草巷",方圆上百里的药草商人都知道。

    老祖的故事连祖母都只知一二,到我这里就更不用说了,那我就从我的曾祖父开始讲起吧。

    老祖迁移它地的其他后代的情况我无从得知,我的曾祖父大约出生在1885年,我为何说是大约呢?因为他卒于1980年,享年95岁,我是这样推算出他生于1885年的。篇头提及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在此扎根的老祖应该是他的祖父。曾祖父有兄弟姊妹九人,有两人幼年夭折。他排行老大,活下来的有四个弟弟两个幺妹。

    曾祖父成年后也从事了药草收购贩卖的生意,继承了老祖"安信坊"的商号招牌,曾祖父的父亲是不是老祖的长子,祖母并没有告诉过我,但我推测极有可能是,否则这老祖创下的商号招牌不会传承与他。

    到了曾祖父能立柜的时候,药草巷已有六家从事药草生意的商号。

    我这里说的立柜不是指装衣物的柜子,指在店铺上能独挡一面,购进贩出能说话算数,成了大掌柜了。

    这其余的五家商号分别叫"百义居"、"灵芝安"、"仁和庐"、"信义通"、"三叶草",这五家管事的掌柜不是曾祖父的叔辈就是他的堂兄弟。

    除了"三叶草"的掌柜,其他几家都是羊氏族人。

    这"三叶草"商号的当家人姓金,他家和这些贩卖药草的羊氏商号有极深的渊源。据说他的祖母和我的老祖是亲兄妹。

    老祖被福建商号的族人安排到小镇设立分号时,带上了从小无父无母相依为命年幼的妹妹。

    商号运出的货物主要是走船运,但收到大宗的山货运进商号主要托付给了本地的一个马帮。

    不知道哪一年的哪一月这马帮来了个姓金的年轻人,这小伙子也是无父无母,孤儿一枚。

    老祖年近二十岁的妹妹在商号是负责货物进出登账的,你们肯定会说以前哪有女人抛头露面做事的?那我觉得你是电视剧看多了,王侯将相富豪之家的小姐收在闺房有这可能,小商人之家没这么多讲究,能省则省,多请一人就多一份开支。

    一个是吃了上餐愁下餐的马帮的光棍小伙,一个吃饱了无事干的大龄剩女,王八对绿豆,算是对眼了。现在二十岁的女人才刚到结婚的法定年龄,这在当年可是让人发愁的。以前的女人十二三岁就可以出嫁了,我的一个族亲,按辈分我叫她姑婆,比她大儿子只大十三岁,她大儿子和我爸同年的,近五十岁时又生了个幺女,和我及她大儿子的女儿是同学。

    虽郎有情,妾有意。老祖觉得羊氏家族虽不是高门大户,但在小镇也是排的上号的生意人,觉得对方无根无萍,门不当户不对的,死活不答应,但架不住他妹妹在地上撒泼打滚、寻死觅活的,还是勉强应了。

    但就是这个决定,让他的后人遭受灭顶之灾,有几支被逼得远走他乡。
>>>点击查看《小镇家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