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贫家子的科举日常 > 贫家子的科举日常目录 > 章节目录 第48章 一大片(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贫家子的科举日常 章节目录 第48章 一大片(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收东西的事有里正妻韩氏带着其家里人帮忙干了,人收好了东西直接往杜家送就成,他们给人家些辛苦费。收十斤东西,杜家给韩氏一文半的抽成,这也就是所谓的辛苦费了。

    因一时顾不来短工,今日家里又无需怎么照应,杜大满仍然是带着家里人去了地里干活。

    赶农时,种地是耽搁不得的。

    不过因着家里人昨晚忙活了大半夜,杜大满让家里种地的人忙活到了吃早饭时候,就回来休息了。

    而他自己则又带着几个新下的鸡蛋,找了吴里正,希望其能帮忙家里找几个种地的短工。

    先时他找里正帮忙正式分家时,已经将家里攒的鸡蛋送完了,家里也没什么好东西,因此他便就又带了新下的几个鸡蛋过去。

    而李氏,则和杜大满说了送杜葳之往布庄做伙计的事。

    杜大满事先是被二儿子告知过这事的,对此他并不惊讶,也自然没什么不答应的。孙子是去学做事赚钱奔前程,他怎会不答应呢?

    自此,杜葳之在杜茗之离开没两日,也吃了肉饺子离了家。

    只不过,杜葳之总觉得家里因着他们大房气氛压抑,他自小又不爱读书,倒是早想离家的,故而他反而是十分愿意离家的。

    他离家时没他三房堂弟杜茗之也就是狗蛋那么难受,而是心里带着高兴离家的。

    杜家这几日农忙,需要吃点好的补充体力干活,加之杜蘅之还赚到些钱,故而昨日杜蘅之父子两个从镇上回来时,是割了肉回来的。

    到村里寻工的人,一般都是往里正家里或到各村里某姓地主家里打听,杜大满这才又找去了里正家里烦请人家帮忙。

    对杜大满的请求,吴里正自然是热心应了的。人杜家给了他老妻和家人赚钱的机会,他也不能就让人杜家冷了心。

    他家两个儿子,都是在镇上私塾认过字的,虽如今镇上因没先生后也没了私塾。

    而如今他那两个儿子一个准备接他班,另一个也没出去闯荡的决心,一直在家里种着地,如今终是有了事做。

    没几日,听说要去杜家帮工,知道他们家才买了驴,种地没那些纯靠人力的人家辛苦,三四个短工就通过吴里正而寻来了杜家。

    杜大满都将之雇了。

    这几日农忙,家里人一直都没歇着,杜蘅之也不好不去地里帮忙,虽说他爷已经明确说了不用他去了。杜蘅之干惯了种地的活计,家里也确实要赶农时赶快种完地,他不去又怎行呢?

    等雇了短工后,杜大满立马就叫了杜蘅之过去屋里,郑重告诉他以后他不用再去地里了,就专心在家跟着他堂哥读书就成。

    至于对杜蘅之读书的期望,杜大满那是一点没说,但他家为何非要供出个读书人,杜大满还是告知了杜蘅之。

    他说的便是多年前那一桩边城土山塌方而造成的凄惨往事。

    若杜蘅之不读书倒罢了,但只要读,他就要告诉其读书的重要,否则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早晚都要成为他人砧板上的肉,继而供人随意揉搓欺辱。

    杜大满夫妇多年的期望就是供出个秀才让家里能免了田赋,他们脸上有光不再受人随意欺辱。

    杜大满心道:他那儿子读书读没了,孙子反正赚了些钱,家里如今也供得上这孙儿读书,读不读得出来,那又有什么关系?可读书是件能改善此生命运的要紧事,他这孙儿还需知道的。

    他大儿和大孙对此往事也是知道的。

    至少,就算读了书后在举业上一事无成,但读了书的到底比没读了书的出息,出路也更好些。就像他这孙儿,就像当年服劳役的那个没功名却能写会算的读书人……

    如今在读书举业上,杜大满到底没了年轻时候那种非要儿孙辈考中的执念。

    可能是太忙,看他爹还没问过他爷的意思,杜蘅之到底忍不住,还是将心里的想法告诉了他爷。

    “打井?嗯,是得打,这样咱家用水就方便多了,不用总穿过大半个村子往村口去提。”

    “想买了隔壁院子盖房?那……也不是不可以,就是需得看你准备了多少银子,想盖几间房,用些什么盖房材料?”

    “买山地种树?”

    先前那两个要求,杜大满考虑一时,却还都能接受,便都应了。可这最后一个,杜大满却有些不乐意了。

    “粮食是根本,买山地种树,还不如买一亩好地种庄稼!你是不知,种树,尤其种果树,没水可不行!咱这地方旱得厉害,爷不觉得种树划算——”

    前世杜蘅之家里亲戚就有种果树的,他是知道种果树需大量水灌溉的。

    “爷,后山又不是没泉水?把那水引过来,种树不就不怕没水了吗?更何况,等打了井,盖了房再打了家具,孙儿赚的那银子大概就剩下十两不到的样子了。这些钱保不定咱家还需什么花销。等将这些花销都去除,咱想买地,那也买不了一半亩好地的。既然好地买不到,那还不如买山地。”

    杜蘅之在这里生活了十一年之久
>>>点击查看《贫家子的科举日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