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陛下你该造反了 > 大宋,陛下你该造反了目录 > 章节目录 第21章 欧阳修做事勤勉可任之(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陛下你该造反了 章节目录 第21章 欧阳修做事勤勉可任之(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官家,这为君之道,须广施仁政,恩泽万民,圣人之道以教化之……

    按去岁各地报上来的名册,我大宋各路新开蒙学添了二十几处,大部分皆是乡贤集资修建,足见我大宋文脉兴盛,圣人之道感化乡贤,才有了这些新增的蒙学,假以时日,我大宋必将多出不少贤才……”。

    晏殊说完这些,拿起茶盏呷了一口,润了润发干的嗓子。

    看着认真听讲的官家,欣慰不已。

    皇帝好学听劝,性格柔和,拥有这些特点的皇帝,是士大夫心目中最想辅佐的圣君了。

    他自然是想不到赵祯此时脑海中考虑的却是他和宋子清谋划的种地大计。

    耳边声音停下,赵祯回过神来,看着一脸老怀大慰的晏殊,笑着说道:“学士说的这些,朕也是认同的,教化百姓使其知礼节,也是国之大事……

    朕有一问,不知学士何解?”。

    晏殊顿时来了精神,好学好问的学生老师自然是喜欢的。

    “官家说来”。

    赵祯说道:“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只要百姓吃饱穿暖了便能知礼,而不用教化了?”。

    晏殊听赵祯说完,心里咯噔一声,就好像是学生问出了什么敏感的问题一般,一时间有些踌躇。

    赵祯话里的意思他自然是知道的,所以他才显得踌躇,这位年轻的官家能问出这个问题,他还是很欣慰的,只是作为士大夫,他还是偏向于教化的。

    晏殊仔细斟酌了一会儿,便说道:“以臣的看法,教化是安定国家的基础,百姓懂了圣人教化,便不再愚昧,有了这些百姓才能富裕起来,富裕了便能不失德,不失德则风气清”。

    赵祯听完他的话,也陷入了沉思。

    过了半晌,才问道:“先生的意思可是这先有了教化,百姓不愚昧了便能富裕起来?”。

    晏殊笑着点点头:“官家所言甚是,臣便是这么理解的,若不先行教化,即便有少数百姓富裕起来了,那也只会出现为富不仁,道德败坏之辈,会使一地风气败坏……

    若国家驱民逐利,假以时日,便是礼教崩坏,一片污浊……臣不敢去想”。

    晏殊说完,摇了摇头,仿佛是看见那那般模样的大宋一样。

    赵祯不置可否,只是笑着点点头。

    “可这圣人之道,可有办法能让我大宋人人皆能吃饱饭,穿得暖吗?,光是这东京城每年冻死的人也有百十之数,更别提其余各路之地……

    朕每每想起,心痛不已,这些都是朕的子民啊,朕不能让他们吃饱穿暖,是朕的罪过”。

    晏殊听了这话,直接就起身拜倒,说道:“官家仁圣,是天下百姓之福……

    只是这自古以来,能让所有人都吃饱穿暖的王朝,是不存在的,我大宋算是历朝历代以来最富庶的了,官家不必自责,只要君臣同心,想来也有那一天的时候……”。

    如果是之前的赵祯,或许也不信这世界上哪有那样的地方,只是听了宋子清德话之后,他便深信不疑了。

    如今有了宋子清带来的两种粮食,要是能成功在大宋种植的话,赵祯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的。

    看着趴在地上的晏殊,赵祯起身把他扶了起来:“学士莫要行这般大礼了,朕最近听人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朕深以为然之”。

    晏殊激动得眼眶发红,这位官家看来确实是长大了,以前虽然是个好学生,却不会说这些话的,前些时候还因为贪鱼水之欢,与后宫张美人等胡闹,被太后严厉训诫过。

    如今看来,年轻的皇帝似乎比起之前更有担当了些,也更能理解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

    “此言大善!官家身边能有这样的贤才,极好,只是不知说出这话的是哪位贤才?”。

    赵祯笑着说道:“此人啊,如今还不方便说,以后学士自会知晓……

    学士之前言须先行教化,这点朕是认同的,只是这圣人之道,可有富民之法?”。

    晏殊想了想,说道:“圣人言:五亩之田,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圣人又言: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赵祯点点头,这道理确实没问题,就是这世间的事情,往往就不和你讲道理的。

    想着宋子清的话,他再次问道:“学士能否教朕,为何圣人之教化传了这么多年,却没有一个朝代能做到人人皆能吃饱,穿暖呢?”。

    晏殊一时间汗都下来了,这皇帝今天的问题太刁钻了,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他只得硬着头皮说道:“圣人之言无错,只是利民之策每每颁布,到了地方往往会变了模样,善政有时会变恶政……反而害民”。

    赵祯来了兴趣,问道:“哦?这是为何?”

    “一方面是地方官员枉法,为一己之私擅自改变政令,一方面是胥吏蒙蔽地方官员,这些私欲,皆是教化不足之故……


>>>点击查看《大宋,陛下你该造反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