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晚明大军阀 > 晚明大军阀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00章 工匠待遇改革(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晚明大军阀 章节目录 第100章 工匠待遇改革(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这均田的天大仁政下,大将军徐晋的威望也达到了极点,无数的贫民无不对其颂功颂德,甚至在民间已经有人为其建下生祠。

    按照标准,每个无地贫民可以领到七亩耕地,按照一家五口算,大约能领到三十五亩旱田或者二十亩水田。

    在目前的税收下,基本能够保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不是遇见大旱饥荒,勉强吃饱是不成问题的。

    保乡军从两县的豪绅的手里收缴了许多耕地,分给贫民之后还略有富余,其中一小部分则是由军队的后勤部门来打理,主要是种植一些蔬菜瓜果用来改善生活。

    另外一些则被徐晋留着,打算专门用来赏赐。

    而战斗人员则不参与种田之事,为了保证战斗力,保乡军的士兵皆是脱产训练,属于职业军人。

    同时,为了振兴工商业,徐晋是非常鼓励老百姓在农忙之余从事养殖.手工业等营生。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去之后,效果那是相当的好。

    原本,保乡军中的大部分士兵都是裴山县子弟,原本从军之后家中便能分到耕地,此次土改政策再次落实之后,家中又得到了大量耕田,战士都是欢天喜地。

    在小农经济下,没有什么比土地更为重要的了。

    土改政策看似跟军队没什么关系,实则却让保乡军的士气提升了一大截。

    如果以前杀敌只是为了立功封赏,那么现在他们便多了一个原因:

    “守护自己的土地!”

    无论是明军还是什么人,都不能夺走他们的土地。

    原本,乡民们对这群土匪出身的兵马还略有微词,不少人都是实在混不下去了才从军。

    而现在,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私下嘱咐儿子们一定要在大将军手下好好干,将来混出个人样。

    而徐晋在百忙之余,也抽时间下乡巡视了一番民情。

    主要是工坊.铁矿.制糖坊以及养殖扬等战略意义比较重要的地方。

    其中,工坊经过数次改造后规模直接翻倍,占地面积达到十几亩,在大水车的驱动下,里面的水力锤每天乒乒乓乓的响个不停。

    目前,工坊每月可生产出单面胸甲三百副,火铳二百条,土制手榴弹五百多枚。

    至于技术难度比较高的火炮,匠部这边已经着手开始试验了,副总工李老铁匠乐观的表示,最多月余,工坊便能造出第一门碗口铳。

    “诸位都是我保乡军的栋梁,辛苦了!”

    站在水力工坊内,徐晋环首看去,四周皆是人群攒动,无数道热切的目光将他围绕。

    而十余名武力出众的亲兵则如临大敌,以身体为墙将大将军牢牢护住,目光更是仔细扫来扫去,以防有什么贼人趁机发难。

    能够见到大将军本人,匠人们都十分高兴,如今他们可比以前给朝廷干强多了,不但能吃饱饭有银子领,还有最为宝贵的尊严。

    “下官见过大将军!”

    匠部吴总工的脸笑成了一朵菊花,如今的他再也不是那个兔子岭上的落魄木匠,而是手底下管着好几百人的保乡军匠部总工!

    吴木匠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他也十分清楚如今的一切是谁给的。

    “呵呵...免礼。”

    徐晋单手虚虚一压,工坊内瞬间安静了下来,他清了清喉咙后说道:

    “吾对工坊的进度十分满意,大家的辛劳我也是看在眼里。”

    “为了让大伙更有干劲,这匠部的晋升奖励机制将会改变一下...”

    待大将军说完,一旁的亲兵立刻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拿起一张绢布开始宣讲。

    大意是为了提高匠人的待遇,以及彰显充分的公平.公正,匠部将会采取阶梯性的工薪结构。

    俗话说技艺有高下,根据熟练程度,匠人们将会分为“大工”.“中工”和“小工”三个等级。

    而相应的薪资待遇也会有所差距,其中小工每月只有一两五钱的银子,中工二两,大工三两。

    一旦成为“大工”,那么还会增加一项分房的福利,并且保乡军会无偿负担其子女的学业。

    这话不仅听的众工匠欣喜若狂,就连两个总工也是一脸震惊,工薪制度改革这个东西,大将军并没有跟两人说过。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大工”的待遇也太好了吧。

    三两银子,一年便是整整三十六两。

    而即便是五口之户,在这岭南地区一年花上个十五两银子即可衣食无忧。

    当然了,前提是物价不大幅度波动。

    银子当然重要,但对这些工匠来说,最让他们激动的是大工的另一项福利:“子女免费就学。”

    他们这些下苦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后代能过的好些,最起码不要像自己一样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敲敲打打。

    但在当朝,读书对于底层百姓来说,依旧是遥不可及的。

    这意味着家中不但少了一个劳力,而且私塾的
>>>点击查看《晚明大军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