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穿越明郑王朝郑经:开局施琅攻台 > 穿越明郑王朝郑经:开局施琅攻台目录 > 章节目录 第27章 收服“明党”(2):综合实力(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穿越明郑王朝郑经:开局施琅攻台 章节目录 第27章 收服“明党”(2):综合实力(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当然,这不是说他在为自己的党争之举请罪,这只是一种表态,也可以理解为敷衍。只是为了堵塞上位的责难罢了。

    我都这么诚恳了,你还好意思重罚吗?

    郑经自然也知道官扬这一套。要是这些老狐狸能这么轻松地解决,那史书都可以烧了,全都成了荒唐言。

    “王爱卿,你是大明老臣,大明怎么亡的,孤不清楚还说得过去,但你不至于不清楚吧?”

    “臣……臣自是清楚。”大明的灭亡是这帮老臣们心中的一根刺,他们流落东宁,本来就无根之萍,做梦都想着能恢复大明的江山社稷。

    “既然清楚,那你说你们这几年来是在干什么?党争,党争,党争,该争的不争;不该争的,又比谁都能争。

    做官做人就算七分想自己,也得两分想朝廷,剩下一分想想百姓。想自个想到你们这样的十足赤金,这世上有十足的赤金吗?”

    人类的技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无法提炼出十足的赤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经在表达对以王信为代表的大明旧臣的不满。

    王信自然知道殿下的不满,但该辩解还是得辩解,这大抵就是大明文臣的“风骨”,也可以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殿下,臣等皆按先王之命行事,一言一行皆是出于公心,为的是东宁的长治久安,为的是复兴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说的冠冕堂皇,无论谁听了都得说一声是忠臣。

    但郑经不是崇祯,到了亡国之际,还在想着忠臣都不容易,不体谅百姓,却体谅百官,愚蠢至极。

    只见郑经弯下腰,与王信四目相对,那是一双充满了血丝的眼睛,让他看到了这位青年王爷满脸的怒意,并回之以咬牙切齿的怨恨:

    “崇祯爷还在时你们说为了社稷,最后他被逼着上吊了啊,耻辱啊,堂堂大明天子走到了这一步;

    弘光爷继位后,你们又说为了社稷,结果弘光爷在位一年便被鞑子杀了;

    等到永历爷逃去缅甸,你们也说为了社稷,结果呢,缅王将永历爷当成见面礼送给了鞑清,最后被吴三桂的弓弦给勒死,落得个身死国灭啊!”

    说到激动处,郑经稍微停了停,舒缓了一下情绪。

    他现在说的都是华夏汉族的至暗时刻,心中满满的都是怨气。并非鞑清多强,实在是大明内斗得厉害,各种送人头。

    “你们这帮子腐儒,身为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明人,身处天灾连绵、赤野千里的时代,与天斗与地斗还不知收敛,天天与君斗、与官斗、与民斗,也配说为了江山社稷这几个字吗?孤看你们百年以后,有何面目去见大明的列祖列宗!”

    的确,郑经是气坏了。以前看有关大明的影视剧也好,历史书也罢,都只是为里面的奸臣而愤慨。王信虽然称不上是大明的奸臣,但也能算是明郑的奸臣。

    郑经把自己以前对大明的遗憾和愤慨,都一股脑倾泻在了王信的头上,也算是为历史上的明郑鸣不平。

    王信老泪纵横,对郑经说的话,他又何尝不知?党争是亡国之道,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他这个饱读诗书的鸿儒,自是清楚。

    但他心里也有初衷,只是过去没办法说,现在可能是到了时候吧。

    正当王信要开口时,郑经却自顾自地说了下去,而接下来的这一番话,更是让王信再次明确了心中的选择。

    “一道海峡,隔绝两岸,可谓天赐宝岛。可为何我郑氏据宝岛数年,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

    自秦皇汉武始,我汉人尚武之风深植血脉,可如今为何就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昔日先王率军二十万伐清,本军所到之处,百姓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可短短六年之后(郑成功北伐在永历十二年,如今是永历十八年),东宁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我们的葬身之地了么?

    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海峡形胜而沦丧……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实力。

    何为综合实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盛。而眼下东宁,五无其一。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府库空空,甲兵老旧,百姓麻木!

    纠结原因,就在于党争不断,政令不通,尔虞我诈,各行其是,天下为私!长此以往,孤可以保证,要不了二十年,东宁必定灭亡。上至王公,下至黎庶,都得剃发易服。这是王爱卿你想要的吗?”

    二十年?差不多,历史上在今年的十九年后,明郑就灭亡了。郑经在这一条上,那是绝对没有撒谎,绝非危言耸听。

    这一席话听在王信的耳朵里,震惊是一方面,他实在是无法把此刻的郑经与以前的郑经联系起来,这根本就是两个人;但更多的是另一方面,也就是欣慰,他王信也是个有想法的人。

    要说一个人的心有多大,才能够在国家灭亡、山河破碎后,安心做个奸臣,祸乱朝纲?

>>>点击查看《穿越明郑王朝郑经:开局施琅攻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