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穿越明郑王朝郑经:开局施琅攻台 > 穿越明郑王朝郑经:开局施琅攻台目录 > 章节目录 第23章 “王党”议政:改蔗为稻(4)(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穿越明郑王朝郑经:开局施琅攻台 章节目录 第23章 “王党”议政:改蔗为稻(4)(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倘若这帮大明旧臣真的冥顽不灵,还是坐山观虎斗或是干脆跟着“冯党”混了,以郑经的性子,可能会选择破罐子破摔,直接下发未经承宣司审核用印的政令。

    但对于这种政令,各级官吏和衙门都有权拒绝执行。

    很简单的道理,接到了这种政令,且自己执行了,那就意味着站到了“王党”一队,这是有风险的。

    不执行的话,反倒是合理合法,你们不能说我站到了“王党”的对立面,我也是照章办事罢了。

    所以争取到“明党”的支持,是“改蔗为稻”之策,甚至是接下来一系列平党争之策的极大助力。

    哪怕是平了党争,从装点门面的角度来说,郑经也会留着“明党”这些人。

    随后,就该议定人选。

    郑经的心里有两个人选,一个是陈永华,一个是洪旭。

    陈永华的能力毋庸置疑,且绝对会按照郑经的意思把“改蔗为稻”推行下去,不会有半分折扣,但问题也在这里——

    他身上的“王党”印记太明显了,底下的众多官吏们,可能会迫于站队考量,跟朝廷打太极。

    洪旭是个很合适的选择,“改蔗为稻”就是他的主意,但他此刻正在澎湖安抚司,远离东宁本岛,想要他回来还得借助冯锡范的水师,这路通不通?

    更重要的是,郑经知道,历史上的洪旭死于永历二十年八月,不多不少,正好是两年后。死因是忧劳过度。

    澎湖安抚司,也就是后世的澎湖列岛,在这个时代,其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加之洪旭操心东宁朝政,每日又亲自训练澎湖镇的士卒,最终在忧虑和劳累中走完了一生。享年61岁。

    郑经并不知道能不能改变这个忠臣的人生,如果无法改变,他希望洪旭的最后两年能够太平一点、安生一点,进入朝堂的旋涡,可能走得更早;

    如果能够改变,那么他自然希望把洪旭召回来,施行“改蔗为稻”之策,并在搞垮冯锡范以后,将五军戎政一职委任给洪旭。

    这也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忠臣,完全可以放心。

    想了一会儿后,迟迟下不了决心的郑经,还是问起了七位大臣的意见。

    这回,几人没沉思,而是都不知道怎么开口,特别是陈永华和洪磊。

    理论上来说,陈永华应该站出来表个态,主动接下这个任务,为殿下分忧;但他的顾虑与郑经一致,他接下这件事的话,就是很明显的派系争斗开幕。

    眼见就要冷扬,最后关头,陈永华还是站了出来,展现着他对大局的把控:“殿下,臣举荐洪老大人。”

    随后,一声又一声的“臣附议”此起彼伏,众人心中都是倾向洪旭的。

    “既然如此,那就召洪老大人回朝,保留澎湖安抚使兼澎湖镇总兵官之职,任负责‘改蔗为稻’之事的钦差大臣。澎湖军政职务,暂由薛进忠代理。

    在洪老大人回来前,就说是孤念及洪老大人驻守澎湖,劳苦功高,如今又年逾花甲,所以接洪老大人回东宁安度晚年。”

    驻守澎湖安抚司的澎湖镇,是唯一从上到下全部没有被冯锡范染指的军队,牢牢掌握在洪旭手中。他的职位绝对不能免。

    薛进忠在历史上就是洪旭去世后的澎湖负责人,总体而言无功无过,虽然最后也是听从冯锡范的了,但这已经不是他能做主的了。

    钦差大臣只是个临时性质的职位,没有品级、没有专门的衙门,一般就是负责一件临时性的差事,差事结束也就自然卸任了。

    任命钦差大臣这种临时性的职务,并不需要走程序下政令,比较灵活。

    “洪爱卿,联系洪老大人一事,孤就拜托给你了,总之,尽快将洪老大人接回来。另外,孤会写一封亲笔信,帮孤转交洪老大人。”

    “臣领旨。”

    洪磊作为洪旭的儿子,去看看自己父亲,天经地义,还是说得过去的。

    再说,有接洪旭回来养老这个借口在,郑经相信,冯锡范那边是很乐意把洪旭接回来的——

    既能够向洪旭这个老臣示好,又能够有机会染指澎湖镇。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老逼登绝对不会放过。

    平定党争的总体方略基本定下,接下来便是说服承宣司那边通过这项政令,再下发各府州司执行。

    当然,有关具体的细节,郑经还是要和洪旭继续商议,进行补充完善,现在的“改蔗为稻”之策,还是比较原则性的。

    明年稻米收获前的粮食供给怎么解决?

    几大富商们如何拉拢或者干脆解决?

    “改蔗为稻”平定党争以后,东宁又靠什么来进行海外贸易挣银子?

    ……

    诸如此类,都需要一一商议,不然就只是空中楼阁,落不到实地。

    眼看到了用午膳的时间,郑经便摆摆手,让七人告退了,并嘱咐他们在洪旭回来前,一应事务照常开展,不要露出端倪。

    随后,郑经走出左偏殿,叫上白怜去了膳食间。在那儿看到
>>>点击查看《穿越明郑王朝郑经:开局施琅攻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