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明圣宗朱标:不肖子孙改我庙号? > 明圣宗朱标:不肖子孙改我庙号?目录 > 章节目录 第7章 时政之论(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明圣宗朱标:不肖子孙改我庙号? 章节目录 第7章 时政之论(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宋濂提着戒尺在赶来的路上,朱棡脸色苍白,老学士已经须发皆白,走起步来却是虎虎生风。

    "我皇明刚立,沿承汉治,内圣外王,三皇子将来贵为潘王,却如此不学无术,如何保一方平安?还对太子如此没有礼节,更是无君无父"

    戒尺啪啪的打在朱棡的手掌心,眼看宋濂越打越生气,丝毫没有放过朱棡,朱标不忍心弟弟受罚,站起身来行礼道:

    "宋师莫要生气,三弟还小,不知道这些治民之事可以理解"

    宋濂看见太子殿下求情,也不能不给面子,只好放过朱棡。

    宋濂生气是有原因的,现在的读书人都经历了元朝的高压统治,对汉人从各方面打压,不准读书,不准学礼等等,朱元璋北伐中原,重新夺回天下,才能让现在的汉人知道什么是唐诗宋词,这对天下的读书人恩惠如同再造。

    现在的读书人还是有铮铮铁骨,和明末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东林党完全不一样,那是真的敢以死明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些都是刻在骨髓里。

    因为经历了元朝的黑暗,宋濂对现在的治法也是很关心,他要让太子和皇子们知道元朝高压的政策于百姓不利,也要让后世之人警醒。

    "既然三皇子不懂治民之事,不知太子殿下能否为老臣解答"

    宋濂这老头还是那么得理不饶人,朱标无奈,开口慢慢说道:

    "前元税收都是朝廷把要收的税银分派给各州府,由各州府分派地方征收,只要税收收上来了,朝廷就不会过问,这里面就有很大问题,如果朝廷威望不足,比如前元后期,朝廷征税三成,州府就可能征税五成,到了地方可能就是八九成,刚刚宋师也讲到了。"

    "这还不是最严重,更有甚者世家豪绅勾结贪官,逃税避税,他们能逃税避税,可是朝廷的征税要完成,所以只能往死里朝百姓征收,导致百姓无米可交,甚至明年的稻种都交了"

    "一部分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卖田卖地,甚至把自己卖给那些世家豪绅, 一部分老弱的百姓就只能食不果腹,饿殍遍野"

    宋濂心神俱动,他毕竟没有站在皇帝的位置考虑过,只以为是朝廷征税过重,君王不够勤奋只知享乐,导致百姓民不聊生,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隐情,宋濂出生寒门,没有那些门阀世家之累,他是真正的为天下百姓说话。

    "百姓活不下去,可那些豪绅贪官却活得很潇洒,他们哪来的钱?哪来的粮食?还不是吸得百姓和朝廷的血!"

    忽然宋濂身后响起声音,朱标和各位皇子纷纷跪拜行礼,不用想肯定是皇帝朱元璋大驾,宋濂连忙就要跪拜。

    "不用多礼,你们继续,咱就在旁边听着",老朱听说翰林院中太子和宋濂在论政,特意过来看看,本想着偷听,转念一想自己堂堂皇帝,去听墙角,还不得被那些言官烦死,干脆光明正大的听。

    宋濂得到老朱的准许,迫切的道:

    "谢陛下,那臣就直言了!"

    "今日研习的土地税法在历朝历代都会出现,可以说已经是深入骨髓,不知殿下前几日提出的一条鞭法和官田制可解?"

    宋濂一脸希冀的看着朱标,老朱也竖起了耳朵,土地税法也是这几日困惑老朱的问题。

    朱标沉思片刻,开口说道:

    "非也!不能"

    "一条鞭法和官田制只能算良药,可以缓解,但不能根除,我皇明初立,现在天下土地重新丈量,足够养活豪绅,百姓,朝廷三方,在父皇这一代,在我这一代 ,甚至几代都不会有大问题,但是人口会持续增加,土地却没有增多,几代过后会怎么样不用多说"

    "标儿,我记得税法中有一项人头税,百姓生得越多,交的税越多,百姓没有钱咋还敢生!?",老朱有些不解道。

    "父皇,这样普通百姓是不敢生了,甚至生了也会偷偷遗弃,可那些世家豪绅他们有钱啊,他们会不断的生,家族也会不断的壮大,还有那些朝廷大臣也有,等他们养不活自己家的人了,就会想方设法欺压剥削百姓"

    "这还是那些世家豪绅的原因,看来咱得把他们都杀了,看是他们的阴谋诡计厉害,还是咱的刀厉害",老朱语气森寒的说道,旁边的宋濂和几位皇子全都被吓住了,老朱可不是说说而已。

    朱标也是一脸爆汗,敢情这时候老朱就动了杀心,难怪后世洪武一朝不知道死了多少贪官世家,可是有什么用,等几个强势的皇帝没了,世家豪绅更是变本加厉。

    "父皇,这事,还是有法子可用!要想养活这么多人只有两条道,一条开荒,通过对外战争扩大耕地面积,就会有更多田亩,更多粮食,还有一条增加生产力,要让一亩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以前一亩地产三四石粮食,如果可以产十石,是不是就可以养活三倍的人口,还有如果一亩地能够一年种两次,甚至三次....."

    老朱用鼻孔对着朱标,没好气的说道:

    "你个兔崽子,是没下过地,在这胡说八道,你知
>>>点击查看《明圣宗朱标:不肖子孙改我庙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