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都市小说 > 科技神农 > 科技神农目录 > 第一卷 起步花果山 第5章 农民生活(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科技神农 第一卷 起步花果山 第5章 农民生活(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可是,你学的是生物工程,当了农民,虽说有了土地,但没有先进的实验室,你也发挥不了聪明才智,空有一身本事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吴老自是一点也不能理解。

    “所以我现在来麻烦您老啊。”肖寒笑着放开了手。

    “你不是想要我出面给你找上面帮忙解决实验室的问题吧?若这样,你就趁早打消这个天方夜谭的念头,我就算想帮忙也给你建不起一个现代化的遗传实验室,我也没有这样的能耐和面子,这个忙怎么帮?依我看,你不如还是安安心心的找个好工作,这样也能发挥你的特长。”吴老无奈的苦着脸道。

    “我不需要您老给我建实验室。”肖寒神秘的一指桌上的东西道,“我只需要您老帮我处理掉它,我当个特别的农民就不愁了。”

    “什么东西?”吴老的一双神眼又盯上了桌上衣服包裹的东西。

    “宝贝疙瘩!”肖寒边说边打开,吴老的双眼在包裹打开的时候已经睁得大大的。

    “鸡血石!”

    吴老惊叫起来,伸出颤抖的双手将那石托起来仔细的翻看,双眼不时闪现光芒。略五分钟后,他将石块轻轻放下,快步走到壁边将室内的灯都全打开,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把放大镜对着石块仔细的翻看。

    “鸡血王啊,不知道你小子在哪儿得到这块宝贝,这下你可发了。”吴老激动的怪叫道。

    “纯粹是运气,踩了一个狗屎运!”肖寒十分得意的笑着,却是掩饰不住心中的高兴。

    “你这狗屎运还真是太好了,我就没有这种狗屎运。”吴老不无羡慕的道。

    “吴老!您看这块石值什么价?”

    “你考我啊?谁不知道你也是这方面的专家?”

    “集思广益嘛。我这不是尊重您老吗?”

    “你小子!”吴老心中十分受用,摸着石块道:“这石的鸡血程度起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硬度应该在2左右,从表面露出的部分来看,透明度和光泽度都非常好,加之石块较大,价格应该不会少于400万。”

    这个估价跟肖寒的心中价位差不多。

    “吴老,您交往广,结识的老板和收藏家多,您看能不能尽快给我联系一个出得价的人,我等这一笔钱用,我能否起家,可是全靠它了。”

    “小肖,你给我说清楚,这么多钱你想拿来干什么?如果是建一个有档次的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你不至于是想把这笔钱甩到土地上吧?”

    “吴老,您还说对了。”当下肖寒将自己的打算详细的说给了吴老听。

    吴老听后皱起了眉头,沉思了一下道:“你的想法是好,但你想培育良种作物,没有设备一流的实验室,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助手,没有那种科研的氛围,怎么能成功?何况你是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可要想清楚了,这机缘可是来之不易。”

    “一切都只能慢慢来,急不得。我只是想先有一个起步,有自己的一片自留地,便于以后大展拳脚。至于作物培育的问题只能先放一放。”

    “好吧,蛟龙总非池中物,好男儿总得要有属于自己的天空,而你的天空就是土地。”吴老走到电话旁连打了五六个电话。

    “我帮你联系了三个很有实力的大老板,让他们来竞争,让你能得到最大的收益。另外,我还联系了三个这方面的专家,一同来见证这个奇迹的诞生。”

    吴老的夫人姓张,肖寒总是亲切的叫张奶奶。见肖寒好不容易来一趟,张奶奶自是又加了几样菜,张奶奶是一名退休的老教师,她特别敬重象肖寒这样能吃苦却又十分有进取心的人,尤其是从贫苦农村来的孩子。在城里四年,一点也没有染上不良习气。

    七点左右,陆续来了六个人,吴老一一给肖寒作了介绍,说明了原因,并将那块鸡血石给众人细看,说明了肖寒的境况,希望愿买者出一个好价钱。

    六个人中有三个是吴老通知来的老板,另三个是与吴老一样的鉴宝家,肖寒与他们也有数面之缘。

    三个老板也都是豪爽的人,当然,这是看在吴老的面子上,经一番竞价,最后由一位姓于的老板以五百二十万买下,资金将在第二天打到肖寒的新开帐户上。

    一切进行得出乎肖寒的意料,本认为要数月的,不想一天就搞定了,为了感谢吴老等人的帮助,肖寒要求于老板将零头的二十万单独打到吴老的帐户上。

    吴老当然不同意,说肖寒正是创业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资金,但推不过肖寒,只得收下,并分别给来的三位老友人手一万五,几人觉得受之有愧,便动用自己的关系,给下边的县乡村相关领导打召呼,让肖寒顺利的接手花果山。这让肖寒少走了许多弯路,少碰了许多壁,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六户人家也没有刁难肖寒,他们巴不得早点离开这已经呆腻了的地方,试想,赶场下水的,来回就得半天乃至一天,又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十分不便,出门的儿女也都难得回来看望一下,一则都已成家立业,要顾家,二则路远,既难走也不大抽得出时间。


>>>点击查看《科技神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