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帝国风云 > 帝国风云目录 > 卷一 德意志的荣耀 第59章 永远铭记(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帝国风云 卷一 德意志的荣耀 第59章 永远铭记(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五十九章永远铭记

    冯承乾登海军的舰载飞机时,刘伯恩在总统府,通过广播电台了对日宣战。

    几乎同时,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越过比法边境线,发动了代号“腓特烈大帝”的对法进攻行动。

    要到几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午八点半,德皇才会对法国宣战。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在凌晨发起进攻,算不不宣而战,因为德皇早在一个月前就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六月一日凌晨零点之前做出回应,不然将意味着德法进入战争状态。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是打第一枪的国家。

    六月六日午,东京时间八点,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就了对华宣战,而且理由是与中国同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悍然入侵与日本同盟的法国,因此日本有义务,帮助法国向中国开战。

    这算什么理由?

    要知道,法日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仅针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针对中国,而且中国没有向法国宣战。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以这个理由向中国宣战的时候,法国都没有向中国宣战。

    这下,问题来了。

    打第一枪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是法国、更不是中国,而是日本!

    美国东部时间六月五日夜间,罗斯福就在白宫发表讲话,宣称美国保持中立,不会介入这场战争。

    显然,罗斯福非常无奈。

    如果打第一枪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哪怕是中国,罗斯福都有理由向国会提出,美国只应有条件的保持中立。如此一来,美国就能利用起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法日等好国家提供援助。

    处境尴尬的,还有靠向法日俄轴心的英国。

    要知道,英国对日本的印象非常不好,而现在日本打了第一枪,英国国内下反战情绪高涨,连很多之前主战的国会议员都认为,英国没有理由加入由日本挑起的战争,也就应该保持中立。

    问题是,英国能保持中立吗?

    德军首先发动进攻,而且准备充足,法军却连动员工作都没完成,显然法国不可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手。甚至可以说,就算红俄在第一时间参战,也不见得能够使法国免于战败。

    更要命的是,红俄没有在第一时间参战,而是保持了沉默。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红俄对战略局势做了错误判断,认为德军在东线保留了至少两百个师的兵力,因此俄军即便在六月六日发动进攻,也不见得能够迅速突破边境防线,迫使德军向东线增兵。更重要的是,红俄对战争爆发的时间也判断错误,认为大战最快要到九月份才会爆发。有趣的是,红俄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有关,即当时为红俄服务的一名双面间谍提供了一份极为重要的资料,即德军的作战计划,其中明确提到德军要到九月份才能做好两线作战的准备工作,而德意志第二帝国高层担心两线作战,因此不会在九月之前发动战争。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战争爆发的时候,红俄根本就没有做好参战准备。

    当时,红俄部署在西部地区的军队高达三百五十万,其中一百二十万是正规军,此外还有大批兵员正在源源不断的赶来。按照红俄总参谋部制订的战争计划,俄军最迟将在八月底发动进攻。

    显然,俄军的总兵力明显超过了德军。

    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总兵力只有四百五十万,其中一百五十万是正规军,三百万是预备役部队。正规军中的一百二十万,已经投入对法战争,因此德军在东线的正规军数量不到三十万。更重要的是,德军的预备役部队在五月下旬才开始动员,还得首先应用到西线战场,因此德军在东线的总兵力,连一百万都不到,且大部分是正在集结的预备役部队,不但兵力比俄军少,备战工作也比俄军差。

    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红俄及时参战,欧战将在半年内结束。

    问题是,红俄能够及时参战吗?

    前面已经提到,俄军是以八月底发动进攻进行战争准备的,因此在六月初,俄军根本没有办法发动进攻。别的不说,当时俄军没有一支部队做好了进攻准备,几乎所有前沿部署的作战部队都没有足够的作战物资。更重要的是,俄军连计划都没制订好,也就不可能让部队发动进攻。

    事实,也正是战争爆发得太突然了,让红俄保持沉默。

    一九四零年六月五日,绝对是一个值得被永久铭记的日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二十三年之后,波及到全世界、影响了近二十亿人、并且夺走了近三亿人性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六月六日,中、德、法、日首先参战。

    该政府做的事情,冯承乾一点都不操心。早在半年前,也就是德皇访华之后,中国高层已经对战争问题达成一致,并且制订了各种应急措施,甚至拟定了好几份宣战,只需要拿出来宣读。

    飞往特混舰队途中,冯承乾一直忧心忡忡。

    对他来说,这场战争也
>>>点击查看《帝国风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