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小军阀 > 小军阀目录 > 《小军阀》正文 第八百六十八章 在中国的犹太人(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小军阀 《小军阀》正文 第八百六十八章 在中国的犹太人(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德国在排犹,美国在排犹,似乎整个欧美都在驱赶犹太人!

    而在亚洲的中国,却成为了犹太人最好的避难场所。那些在欧洲,在美国几无容身之所的犹太人,一下找到了最好的避风港。

    这些来到中国的犹太人,几乎是光着身子,携家带口来到的,他们并没有带来什么看得到的财富,但那些隐形的巨大财富却已经蕴藏在了中国。

    他们中有大量的科学家、发明家,有大量拥有着聪明头脑的商人犹太人对中国的善举充满了感激,他们认为犹太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孤立的情况下,一个愿意接纳自己的国家,将是自己最大的恩人。

    犹太人复国主义在中国继续保持着生命力。

    1918年奥图曼帝国瓦解,巴勒斯坦不再受制,犹太复国运动进入崭新的局面。首先扩大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屯垦区,开始国家公共基础建设和筹募建设基金,并且劝阻—或说迫使—英国当局不可采取任何将导致巴勒斯坦地区成为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动作。1920年代犹太人口稳定成长,犹太建制亦具国家雏形,但同时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对犹太人移入的抵制升高。国际间犹太人对锡安主义仍存在意见分歧。许多在欧洲和美国的犹太人认为并不需要有一个“犹太故土”,因为即使不支持锡安主义,犹太人一样能以平等公民身分居住于西方明煮国家。

    当时犹太人的生存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随着德国由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党全面掌权之后,排犹运动到达一个**。

    当时被迫离开德国的犹太人有两个选择:中国或者美国。

    一半的犹太人到达了中国,另外一半的犹太人到达了美国。到达美国的犹太人是非常不幸的,他们遇到了美国伴随着新的经济危机来到的强烈的反犹主义。他们再度被迫离开了这个国家。

    而随后他们从早就到达中国的那些犹太同胞中得到了好消息,中国是一个充满了友谊的国家,这些有着最适合犹太人居住生存的土地。

    在这里,中国政斧对于犹太复国主义,对于犹太人建立自己的军事组织“贝塔”是允许的,并且在一定形式上给予了支持。

    于是,大量的犹太人在1934年年底开始了大规模移居中国的一股浪潮。

    在上海、在燕京、在武汉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你总能看到大量的犹太人的身影。中国人对他们的态度是相当包容的。

    犹太人非常神奇的,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居然能够建立起了商店,然后依靠这些商店迅速的恢复着自己的经济基础。

    那些犹太人会拿着自己或者妻子祖传的,剩下的最后一件首饰走进当铺,换回可怜的一点钱。然后他们并不是用这点钱去买吃的,而是宁可饿着肚子也要进行一笔小小的生意。于是手中靠着变卖首饰获得的钱增加了一些。

    接着他们会继续利用有限的资金去进行着一笔笔的交易,让自己的财富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增加,一直到拥有自己的商店为止你不得不佩服他们。

    有个中国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吃饭。坐定之后,画家便取出画笔和纸张,在等上菜之际,给坐在边上谈笑风生的女主人画起速写来。

    不一会儿,速写画好了。画家递给中国商人看,果然不错,画得形神兼备。中国商人连声赞美道:“太棒了,太棒了。”

    听到朋友的奉承,犹太画家便侧转身来,面对着他,又在纸上勾画起来,还不时向他伸出左手,竖起大拇指。通常画家在估计各部位比例时,都用这种简易方法。

    中国商人一见这副架势,知道这回是在给他画速写了。虽然因为位置关系,看不见他画得如何,还是一本正经摆好了姿势让他画!

    中国人一动不动地坐了约有十分钟。

    “好了,画完了。”画家说道。

    听到这话,中国人才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凑过去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画家画的根本不是中国商人,而是他自己左手大拇指的速写。

    中国商人连羞带恼地说道:“我特意摆好姿势,你却作弄人”

    犹太画家却笑着对他说道:“我听说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验你一下。你也不问别人画什么,就以为是在画自己,还摆好了姿势”

    到这时,那位中国商人方才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看见画家第一次画了女主人,第二次又面对着自己,就以为一定是在画他了。

    中国商人犯了一个犹太人不会犯的错误:以为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

    而实际上,在犹太人的生意经上,明确地写着一条:每次都是第一次交易。

    哪怕与再熟悉的人做生意,犹太人也决不会因为上次的成功合作,而放松对这次生意的各项条件、要求的审视。他们习惯于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读力的生意,把每次接触的商务伙伴都看作第一次合作的伙伴。这样做,就不会因自己对对方的先入之见掉以轻心。

    这是一个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故事大总统王恒岳是在自己的国务总理王庆露的嘴里听到
>>>点击查看《小军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