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守村人 > 大明守村人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百四十一章 朝堂官员因何忙(第二更)(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明守村人 章节目录 第一百四十一章 朝堂官员因何忙(第二更)(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午时,开始营业,依旧把饭菜样品推出去给大家看,孩子们不吆喝了。

    就昨天提供额外的服务,今天没有。

    昨天已经告诉吃饭的人,今日起就中午有饭菜,前一百人,额外赠送咸豆干。

    然后就是不停地翻台,有人甚至愿意端托盘到旁边的地方蹲着吃。

    这些都是干活的人,他们不是傻子,会估算。

    去别的地方吃点东西,也得两三文钱,一般情况下一个菜都没有,要么吃包子、煎饺、米线……

    在这边花三文钱,能吃三个素菜,说好的定量是一个菜一勺,一份饭一碗。

    负责打菜的孩子总会多给,给饭的孩子,会用饭板使劲压。

    买饭的人觉得自己赚到了,孩子太好了,朴实。

    他们哪知道这个操作是之前安排好的,所有能让你看见的,令你感动的,都是计划中的。

    当然,没坑你,下丘村不至于坑你一文钱来发家。

    这个盒饭只是带着孩子们玩儿,锻炼身体,给朝廷的一些人打个样儿。

    村子缺钱的话会用卖盒饭的方法来赚?盒饭是低技术产业,单独的附加利润值低。

    当下社会环境,又不能进行快速扩张,进行产业连锁,针对政府、工农事业单位、教育事业单位渗透。

    比如说给以应天府为中心,其他周边州府为目标,给予官学学子做饭的资格。

    像眼下的南京,应天府,有秦淮河及其他河流,大家都养鸭子,比养鸡和鹅省事。

    鸡吃荤的,却不能去河里捞吃的,鹅可以下河,基本上不怎么吃荤的。

    唯有鸭子荤素不忌,啥都行,所以自古以来南京就是鸭子主产地。

    故此做鸭子的店已经出现分店模式,王氏老鸭汤在南京有三家店,属于家庭模式。

    “我是前一百个,我早来的,你们记错了,没给我咸豆干。”一个吃三文钱盒饭的人对收拾桌子的孩子说。

    他长得膀大腰圆,眼睛也大,看上去很有……气势?

    孩子看一眼对方的托盘,饭碗中的饭没了,菜也没了,他向对方笑笑:“稍等!”

    他拿起对方的饭碗和汤碗离开,几十息的工夫回来,多半碗饭、一碗鸭架汤、一份咸豆干。

    “给,慢慢吃。”孩子说完继续收拾桌子。

    这人看看面前的东西,抿抿嘴,低下头,慢慢拿起筷子,突然抬头:“你们这有什么力气活要干吗?”

    “缸里水不满了。”孩子想一想,给出个事情。

    “好!”这人应一声,快速把饭吃光,起身四下踅摸,看到水井和旁边的桶,他走过去就摇辘辘。

    很快装满两桶水,也不用旁边的扁担,一手一桶拎起来问另一个孩子:“水缸在哪?”

    “我带你去,多谢!”孩子领路。

    这人跟在后面到水缸的地方,哗哗两桶水倒进去,再回来继续装水。

    连续四次,他把三口没满的水缸全给灌满,这才露出如释重负般的笑容。

    他找到刚才那个给他加饭的孩子:“我走哦!你家饭真好吃。”

    “明天见!”孩子回一个大大的笑脸。

    “明天还来你家吃。”此人使劲点下头,转身迈开大步离去。

    未初二刻,差不多朱闻天时候的十三点半,吃饭的人只剩十几个,其他的人都忙着干活养家。

    护卫们帮忙洗餐具,先过一边水,用抹布蘸着碱面擦一下,再洗干净,侧放着空水。

    桌子暂时不撤,有人在吃饭,撤旁边的桌子不礼貌。

    朱闻天跟小伙伴们再擦一遍桌子,包括桌腿,里长跟在他旁边:“还是穷人多呀!”

    朱闻天扭头看里长,什么意思?以前村子很富有吗?

    “如今大明立国不久,百废待兴,可这经世济民之道却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啊!”

    里长背个手,仰头看天,转个方向,刚才面对太阳了。

    “盆、拿。”朱闻天喊,帮忙拿盆啊,你望什么天?你想忧国忧民?你是里长,不是首长。

    “哦哦。”里长转过来帮忙端盆:“我就是无聊琢磨一下,当大官的许是整天便想这些吧?”

    “嘿嘿嘿嘿!”朱闻天嘿笑以对。

    里长看看周围叹口气,继续跟着挪盆。

    等最后一个客人离开,该收拾的就都收拾完毕,大家吃饭。

    饭后孩子们小睡一会儿就起来背诵、书写,顺便喝点冷饮,买了大量硝石用来降暑。

    朱闻天以睡觉为借口,躲在屋子里写东西,现在大明朝堂上的官员整天忙什么他不知道,他却知道自己要干啥。

    ‘推福建莆田晒盐法广予沿海盐湖及补正法’朱闻天写个标题,接着写内容。

    眼下大明还有很多地方煮盐,福建地区亦有先煮后晒的方法,这个不够完善。

    明朝中后期慢慢发展,才有了直接晒盐的全面普及。

  
>>>点击查看《大明守村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