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恩施人物 > 恩施人物目录 > 章节目录 第69章 冯遇伯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恩施人物 章节目录 第69章 冯遇伯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冯遇伯幼年就读于乡塾,光绪三十二年(1906)中秀才,同年留学日本

    弘文学校,毕业后入日本明治大学法科专业,光绪三十四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冯遇伯毕业回国,为学部考赐法科举人。武昌首义军政府成立后,冯遇伯受同盟会委派,赴日本迎接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二年(1913),冯遇伯在湖北省第八区被选为众议院议员。袁世凯在北平成立国民政府,冯遇伯代表国民党参加众议院,获得国会议员席,常驻北京。民国三年一月,袁世凯解散国会,冯遇伯在南京靠卖笔墨度日。

    民国五年六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重开国会,冯遇伯便再次去北平,复为众议院议员。在此期间的“参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反“参战”的“府院”之争中,冯因开罪段祺瑞,被讥讽为“冯赞成”。民国六年七月,孙中山先生揭起护法运动旗帜,冯遇伯等150多位国会议员积极响应护法号召,先后南下广州,参加在广州举行的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陆海军大元帅,成立护法军政府。护法运动失败,冯遇伯浪迹京津,闲居北京前门外。其间,他以平民身份先后与李大钊、毛泽东、冯玉祥结识交往。民国十七年冯玉祥举兵反蒋期间,冯遇伯常出入于冯玉祥将军府,作过短时的幕僚。民国二十二年,冯对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日益反感,又闻自己母亲被土匪“捉肥”,家庭以重金赎取未成而被折磨致死的消息后,思亲心切,加之囊中积蓄罄尽,于是两袖清风、孑然一身回归桑梓。

    回乡后,冯遇伯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民国二十三年,冯劝说外祖父、养母捐资兴学,将新建的冯家新屋辟出八间作教室,冯亲自任校长,并兼教课。该校师生平等,男女合校,班级教学,成为一所远离城镇的乡村新型小学。民国二十四年四月,该校改名为县立第五小学,学生也由创办初期的30余人逐渐发展到104人。民国三十年,自武汉西迁建始县长梁子的省立第一小学迁至茅田,冯又将庭前一大扬地赠给第一小学。冯还为学校义务讲授语文课,学校所缺少的生活用具也多由冯无偿支援。在民生凋敝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省立一小在冯的热心支持下,办得很出色。国难当头,远离茅田百里的川鄂边界学生,争相负笈来学,学校很快发展到12个班,学生500余人。

    冯遇伯回乡后,闲时常以弈棋为乐。此时,他对国民党官扬早已厌倦。民国三十二年,冯的老友辛亥元老居正(司法院院长)路过茅田,特停车来访,两人携手至车站。在站长会客室畅叙时,居正问:“你甘心享受田园自在?”冯答:“三哥,国民党在,我站不住脚。蒋介石心目中没有我冯遇伯这个人!”他一生乐善好施,家有佃户三十余,如逢荒年或灾害歉收,均由佃户自报租课,甚至一颗不交,冯都从不计较。而遇有困难相求者,冯无不解囊周济。民国三十四年秋,茅田发生大饥饿,有龙姓农户一家6口全靠守寡的母亲独立支撑,挖蕨捣蒿,朝夕难继。保长趁机欲并吞其家仅有的两亩硗薄田土,便百般纵恿胁迫龙母典当田地。此事为冯遇伯所知,他便当面斥责保长,并立即将自己家里的二十石谷子借给龙家度荒,同时还亲临龙家划策,建议龙母先将借来的部分谷子整成糙米,作成饭食,在茅田街上薄利售卖。当龙母问及冯所借出稻谷需多少钱一石时,冯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给一块钱一石,行不行?”冯就这样以一块洋银一石谷的价格主动再卖十石给龙母。而当时的谷价是洋银3块一石。

    1950年实行减租退息,冯遇伯主动将财产退还给群众,深得群众谅解。1956年,冯以民主人士身份被选为建始县副县长,分管文教工作。1958年,冯遇伯因年老多病离职。1960年7月,他在建始业州镇西街病逝,享年73岁。
>>>点击查看《恩施人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