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恩施人物 > 恩施人物目录 > 章节目录 第23章 李廷龙 李廷凤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恩施人物 章节目录 第23章 李廷龙 李廷凤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李廷龙、李廷凤出生于湖南岳州府巴陵县石潭乡。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湖南岳州巴陵县遭大水灾。年仅18岁的李廷龙新婚不久,为了全家人生存,他不得不将贤妻王氏让给一位族兄为妾。这个族兄是一廪生,家有薄产,娶王氏后奉送盘缠让李廷龙兄弟逃荒谋生,其父母由他养老送终。李廷龙听说川东一带可挽草为业,便忍辱含悲离别父母,带着二弟廷虎向川东逃荒,盘缠用光便沿路乞讨。兄弟溯长江而上,行至川鄂交界的巫山县时,李廷虎因饮食不洁得痢疾,无钱医治,不幸身亡。李廷龙草草掩埋了二弟又乞讨回乡,再领14岁的三弟廷凤踏上逃荒之路。兄弟二人跋山涉水,日讨夜宿,终于走到了当时四川管辖的奉节县大水井龙桥。当地一黄姓小业主见李氏兄弟走投无路,顿生怜悯之心,将他们带回杨泗湾家中收留。

    黄家二老无子女,便让李氏弟兄在其家做长工。李廷龙兄弟出生农家,受过苦,因此做工卖力,深得黄家二老喜欢,于是黄家二老将一块叫老店子的荒地送给李廷龙兄弟开垦种粮,当年便喜获丰收。为了堆放粮食,李廷龙兄弟便在老店子盖了一间草房。兄弟俩每年冬天都开荒,不几年便能收粮20石,又盖了三间茅草屋。有媒人上门说亲,李廷凤和新庄余氏成婚,而李廷龙仍给黄家做工。李廷凤夫妇勤刨苦做,又找黄家二老赊些黄豆做本制豆干,背到李子坳、汪家营、南坪销售,家境日善。乾隆四十年,李廷龙与本地金子坝张氏结婚。兄弟妯娌相处和睦,种庄稼,制豆干,腌皮蛋、盐蛋,酿造曲酒,日子越过越好。李廷龙兄弟为感激黄家二老,便提出拜继二老门下。二老为免遭黄氏族人闲话,认为不必拜继,仍支持李氏兄弟发展产业。二老归世后,李廷龙兄弟全力负责丧葬事宜,并将其田产20石全部交黄氏祠堂公用。

    由于李廷龙兄弟勤奋能干,张余二氏配合协调,李家逐日富裕,遂开始买田置地。第一桩业是用200两银子、三匹大布买下风门长榜,可收租课20石。交齐了田价款后尚差酬谢中人的钱,李廷龙兄弟正为难,张余二氏各搬出一个坛子,拿出坛内积蓄的铜钱,谢了中人还有剩余。原来张余二氏不单勤劳,也非常节俭,从日常零用钱里每日向各自坛子中丢一枚铜钱,几年来各积攒了一坛。

    李廷龙兄弟自幼未上过学,又想到为了生存的让妻之痛,便思后人应上学读书以求光宗耀祖。见家业已初具规模,他于是便开始在家设私塾,请老师教授儿子。听说300里外的安坪有一位名师陶老先生,李廷龙兄弟又将年龄稍大的李祖兴、李祖发、李祖盛三人送往安坪读书。其后,三个儿子到夔州府应试,同时考取秀才。主考官十分惊奇,也十分高兴,特派夔州府、奉节县官员步行50华里到大水井贺喜,大主考赠银百两,州、县各赠银50两。

    李廷龙、李廷凤兄弟十分敬重祖先。兄弟俩发家后,为祀奉先人李勐,专门在山顶上修建一座巴陵祠,人称“学士庙”。后人在祠后又修建了“魁山书屋”,作李氏家族学校。该校为大水井李氏族人培养了秀才70余名、廪生10余名、举人1名、进士1名、有功名者达91人。其中,著名者有李祖盛、李永坤、李盖武等。

    嘉庆五年(1800)李廷龙病故,葬于大水井。嘉庆九年李廷凤患病去云阳医治无效去世,葬于云阳马鞍山。后人有“龙归井,凤归山”之说。
>>>点击查看《恩施人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