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回到明朝当太子 > 回到明朝当太子目录 > 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六十三章 序幕(9)(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回到明朝当太子 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六十三章 序幕(9)(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轰隆隆的鼓声巾,超过一千人的重甲步卒迈着大步向前疾冲。

    赵全斌的西班牙方阵是五六十人为一横列,全部是铁矛手和重戟手,只有每横的第一列或前两列持方盾,用来抵御对手的弓箭和投掷武器的伤害。

    在自己一方的火力输出没有办法完全压制弓箭手的前提下,适当的方阵变化是必须的。

    每营方阵纵深是二十列纵深,如果要发挥出火铣手的威力,在真正做战的时候,横列可以加长,根据战场的形势,加至十几个横列也绝无问题。

    平虏军最大的一次演练就是一个骑兵营,十二个步营,再加两个炮营一起演练。

    人一过万无边无际,十五个营加辎重辅兵已经有三万多人,校场当然容纳不下,就在军营南头的大平原进行。

    当然踩坏了不少农作物,后来按价补赔了事。

    老百姓刻也没有什么怨言,一则是按价补了钱,二来就是都瞧了一场大热闹。

    因为是正式操练,全军下全部着红衣军服,裁大帽穿皮靴,持兵击鼓而行,多少清江百姓出来瞧这一场大热闹,就是山阳沭阳一带的百姓隔着大几十里地,听说了都跑出来瞧这么一场热闹。

    那一次最大「展翅的水印」规模的演练对朱慈娘和魏岳等将领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将领的统驭能力是有高下的。

    韩信的所谓某人能将多少兵,刘邦能将十万兵,而他自已则子多益善,光是这一些对话,内行的人就知道,韩信算是得个中真意了。

    冷兵器时代的通信和后勤,一般的将领能直接指挥三五千人就算良将了,能指挥几万人的大军,还能把后勤补给和通信等一系列的问题给解决了,还得看天气变化山川河流等地理情形来调整行军布阵,接着在打仗的时候随机变儿……这套东西,光看兵是没用的,不打几场象样的大「展翅的水印」规模的战役不在营伍里滚多少年,事到临头,一准抓瞎。

    合兵演练时,朱慈娘自己阵,参谋司全体跟,再加一大群有经验的将领助阵,这才好歹把一场演练给支持下来,没有叫几十万参观的百姓看在暇里闹出笑话来。

    由此也是把后退发射的步伐战法给练好了同时也是大大锻炼了不少中下层的将领和低级的武官和军士们。

    西班牙方阵最为要紧的就是灵活机动的指挥有经验的十分优秀的老兵和指挥官,没有这些光是有一个形,基本无用。

    如此费事,军中下还颇有人不满。

    大明自有戚少保在,现在已经算得的足兵足食,为什么要用泰西人的阵法?

    要知道,在大明还真没有多少人把泰西看在眼里的。千年帝国到如今一直是强盛不衰,这个民族的子民舟有自已的傲气和自信在。

    整个亚升多少个国家多少民族,哪一个如华夏这样一直强盛千年的?

    虽然弱宋被欺负的够呛,还被蒙「展翅的水印」古人亡了国但那是弱宋的事,很不与大明相关。

    自从大明太祖提三尺剑赶跑了蒙「展翅的水印」古人,对异族的自信,对华夏文明和武力的自信就又回到了整个民族的心中,而泰西人却被大明击败过好些回了,一个地方督抚就能调集大兵,把这些大鼻子的夷人给打的落花流水。

    这些人都不是大明的对手,为什么还要学他们的阵法?

    以堂堂正正之师,讨流贼灭东虏,岂不更好?

    戚继光的余辉犹在,军中不少人是戚少保的信徒,甚至可以着戚少保的兵长大的也不在少数。

    但没有办法,戚继光是一个天才将领,是一个难得的帅才和将才的结合体。论将才,他能发明演练一个个实用的小阵势,明军和偻寇的战损比实在是太惊人了,从兵器到配合,甚至是伙夫的配给,戚继光全部门清,这样的本事,已经是常人所难能及了。

    至于为蓟门大帅时掌十万兵,发明车阵,修城池敌台,在蓟镇多少年,蒙「展翅的水印」古人就消停了多少年,虽然不似李成梁那样有不少的人头缴,但谁敢否认戚继光在蓟镇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这样的人,自然是帅才。

    他的练兵策没有被允许,实在也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不然的话,京营真的如戚继光打算的那个重练重编,恐怕历史将会是另外一副样子了。

    戚继光这样的全能不是一般人能学习的,而以明军的现状,要练出一支能用正经的明军战法,并且堂堂正正击败清军的强呃……朱慈娘持非常悲观的态度。

    李自成的主力够强了,一猫石不说了,清军是突然袭击,但潼关之战李自成是调集了大半的主力,与多锋一部恶战多日,依靠潼关地利仍然多次失败,不管是包抄还是突袭,均是以失败告终。

    这么一个身经百战的统帅,战斗经验不可谓不丰富,麾下将领也全部是身经百战,部下老卒也是百战余烬,结果如何?

    有现成的例子在,就算朱慈娘自己把自己往李定国的水准拔高,但多锋又不是尼堪,现在的八旗兵也不能和十来年后的八旗兵相比!


>>>点击查看《回到明朝当太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