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 >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目录 > 章节目录 第27章(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 章节目录 第27章(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5.4以高远志向为引导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然要为自己树立志向,不同的人因为志向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结局自然也大相径庭。树立什么样的志向,代表着一个人未来的走向,决定着他未来的事业和人生。曾国藩能够卓尔立世,正是因为他拥有不同于普通人的志向,让他不断地朝着目标靠拢,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

    年轻时代的曾国藩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他不过是通过自己的父母和私塾来学习一些经典典籍,所追求的也只是能够在考场之中力压群雄,根本不会去想成就自己以及影响世人等事。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曾国藩也显示出不同于其他兄弟的悟性,这令其父甚为欣慰,也一度让他父亲觉得自己的才能已经不足以教育儿子。为了让曾国藩有更好的提升,父亲将他送到衡阳,拜汪觉鹿先生为师,再次学习了一年。这一年的学习让曾国藩走出了家乡小镇,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心中的豪气也备增,他锐意进取,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见识。后来,他又在涟滨书院就读,获得了刘元堂先生的欣赏,在他的悉心教导之下,曾国藩也脱胎换骨,开始追求一个全新的自己。

    为了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同时也与过去懵懂的自己告别,曾国藩将原来的字伯涵改为涤生。这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曾国藩将其解释为:“涤乃涤其旧污之染”,意思是要将原来不好的习惯、脑中落后的思想都涤荡一空。而“生”的意思则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曾国藩已经诞生了,从此要告别原先那个懵懂无知的自己,成为有抱负的自己。智慧的渐增让曾国藩觉得自己正在走向新生,他为自己定立了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这也成为曾国藩一生都在实践的人生目标。

    在开启志向之门后,曾国藩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君子。而他更认为君子立志,应该有包容世间一切人和物的胸怀,在内以圣人所称颂的那些道德为体,而在外则以王者仁政为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功业,对得起自己父母的生养,成为天地之间的一个“完人”。这是典型的儒家道德观,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他所忧虑的是自己的德行不修炼,学问不精通,沦为一个无任何所长的常人。当万民得不到教化时,曾国藩便认为自己应该深深忧虑;当蛮夷开始入侵自己的故土时,作为君子的他会深深忧虑;当小人在位而贤德之人受到迫害时,他也会深深忧虑;当百姓们都不能因为自己而获得恩泽时,他更会深深忧虑。所有这些,都是对于万民、国家和朝廷的忠诚,更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曾国藩的价值观中,这些才是一个人值得为之拼搏奋斗的事,才是值得自己奔赴的远大志向,至于一己之伸曲,一家之饥饱,自己的荣辱、贵贱甚至别人对自己的毁誉,都无暇顾及。

    确立了经世济民的远大志向之后,曾国藩还时常用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抱负,他十分自信地在诗中写道:“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豺狼虎豹守九关,利齿磨牙谁敢仰?群乌呀呀叫紫宸,惜哉翅断难长往。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乡。”诗中的曾国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向往,并坚信自己终究会有一天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凤凰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令九州都为之震动。此时的曾国藩虽然年轻,但是却将自己定位成一棵生长在山间的巨大木材,终究有一天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常常将自己比喻为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历史上的豪杰人物,幻想着从布衣成为一代名相,为国家作出贡献。

    曾国藩的远大志向,令他在钻研学问、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充满动力,从他的治学之中也可以窥视到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普通人治学无外乎想要跻身仕途,或者通过学问来光耀门庭、获得财富,而有一些人则通过治学来陶冶性情,消遣自娱。而曾国藩虽然是通过科举考试才获得进入仕途的资格,但他却从未将自己治学的目标放在科举上,甚至曾一度认为科举是钳制心智、残害性情的凶器。在他的认识之中,治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个人价值得到体现的四个途径。简而言之,曾国藩认为治学的目的便是进德与修业。

    在为官之后,曾国藩写给家中诸弟的信里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众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述,以图自卫其身。”一方面,曾国藩继承了孔孟对于读书的观点,认为读书是为了让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增长自己的才干,成为一个贤德之人。而另一方面,他也继承了宋朝理学家朱熹的学说,认为读书除了要明天理,让自己修身之外,还要做到齐家治国,甚至对社会作出贡献,让自己无愧于天地君亲。

    从孔子到朱熹,儒家学说的继承者都认为读书不应该只是作为消遣或者沽名钓誉,更要注重个人修养。而宋代陈亮又提出“经世致用”之说,将读书的作用扩大到报国为民,同时也可以修业谋生,让自身得到生存的基础,令读书成为一件更加实用的事。在前人的基础上,曾国藩通过提炼和感
>>>点击查看《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