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 >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3章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 章节目录 第13章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2.6做皇帝的贵人

    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的几年里,清朝的局势越来越差。鸦片战争让中国的贸易中心从广州北移到上海,造成了广州大量人口的失业。为了维持生计,不少人远离家乡到广西谋生。而广西一向就是乡勇凶悍、矛盾众多的地方。那里山高水深,地势复杂,受朝廷的控制较小,极易爆发乱事。1843年,一个名叫洪秀全的不第书生在广西建立了拜上帝教,提出创造人人平等的太平天国。清政府大大低估了他的煽动性。直到1850年,朝廷才察觉到洪秀全的危险。清政府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广西,不料,他却因病死在了赴任途中。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的金田村发动了起义。

    起义的猛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清政府的想象,太平军势如破竹地攻城拔地,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广东和湖南也发生乱事。朝廷上下顿时人心惶惶,更让清政府头疼的是,关键时刻竟找不出能够平定起义的人才。匆匆奔赴前线的将领无法迅速摸清当地情况,而当地的官员又迟迟不肯配合钦差大臣的工作。起义之火越烧越凶。

    此时已是二品官员的曾国藩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太平军的动向。就在起义爆发的前一年,他还上书道光大陈革弊立新之道,并向朝廷推荐五名精明能干的官员:王庆云、江忠源、严正基、吴廷栋、李棠阶。这些官员有的出身贫寒,对地方情况十分了解;有的虽出身官家却自小便随家人练习吏事。遗憾的是,朝廷并没有重视曾国藩的建议。

    曾国藩来自湖南乡间,他非常清楚在民间反抗的意识会迸发出多大的力量。他在给家人的书信中这样写道:“内度身世,郎署浮沉,既茫乎未有畔岸;外现乡里,机溺满眼,又汲汲乎有生涯日蹙之势。进不能以自效,退不能以自存,则吾子之迫切而思者,实仁人君子之至不得已也。”

    1851年4月,曾国藩上书咸丰皇帝,这次他要做皇帝的贵人,帮助皇帝解除烦恼。他建议皇帝整顿军事,裁却冗员,节约用响,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但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看法。一个月后,他又以“书生之血诚”递给咸丰一篇言辞激烈的奏折,直斥朝廷的不良风气,还大胆地对皇帝提出警告:“一念自矜,则直言日觉其可憎,佞谀日觉其可亲,流弊将靡所底止。”

    主动地做他人的贵人并不容易,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贵人的“逆耳忠言”当作珍宝。在看罢这份奏折后,咸丰勃然大怒,差点治了曾国藩的罪。这对曾国藩来说,无疑是个打击,心灰意冷的他给咸丰写了封道歉信:“臣材本疏庸,识尤浅陋,无朱云之廉正,徒学其狂。乏汲黯之忠诚,但师其憨。”之后,曾国藩又努力地向咸丰进言献策,咸丰都不为所动。曾国藩的心越来越凉。而就在他为报国无门而万分痛苦时,朝中大臣也开始了对他的排挤。

    1852年夏天,曾国藩到江西出差,途中,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亲人的去世和仕途的不顺让他心灰意冷,他干脆向朝廷告假,回家守丧。咸丰很痛快地批准了他的请求。

    寻找贵人需要时机,做他人的贵人也需要时机。在曾国藩归乡的日子里,太平天国的势力愈发强大。他们集结北上,打死了清军大将乌兰泰。另一位负责镇压太平军的将领向荣见势不妙,托病拒征。曾国藩走到武汉时,太平军已包围了长沙。当然,偶尔也有“好消息”传来,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的江忠源在一次战役中大败太平军,杀死了太平军将领冯云山。

    在家守丧的曾国藩时刻关注着战场的形势,太平军已如潮水一般涌入湖南,把湖南的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有时甚至不等太平军来攻,清军就一哄而散。这些情况都给曾国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意思的是,随着情势的急转直下,曾国藩的处境开始好转。清政府忙着向各地派遣团练大臣,以加强清军在地方的武装力量,十分需要熟知地方状况的精干之辈。一些和曾国藩交情甚笃的大臣抓住这个机会,向咸丰大力推荐曾国藩。危急之中,咸丰也顾不上和曾国藩的龃龉,当即下了份诏谕,委曾国藩以重任:

    “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团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钦此。”

    曾国藩终于等来了报效祖国,一展才干的机会。他本能地意识到,这将是他成为朝中重臣的大好机会。这次,他不是做同僚的贵人,而是直接做了皇帝的贵人。他要为皇帝排忧解难,为大清化解危机。咸丰的这道圣旨将笼罩在他心头许久的阴云一扫而光。
>>>点击查看《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