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 >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目录 > 章节目录 第9章(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 章节目录 第9章(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2.2抓住一切机会接近贵人

    对任何人来说,贵人都是多多益善,尤其在人未发迹时,更要主动去接近贵人。曾国藩就很擅长开拓人脉,在结交贵人上,表现得十分主动,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也是如此。事实上,是否擅长结交贵人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不精此道的人要么是自视过高,待人倨傲,要么是心窄眼窄,没有勇气突破自我。二者都是成功的大忌。

    曾国藩在1840年进入翰林院时只是个七品小官,1843年成为四品官员,到1847年他则一跃成为朝廷的二品大员,短短七年就连跳数级。在给家人的书信中,他曾这样写道:“六月初二日孙儿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在当时朝中,通过科举考试成为阁学者的包括曾国藩在内只有三个人,而曾国藩又是其中获得该职位最年轻的一个。

    在进入翰林院后,曾国藩从来没淡忘和穆彰阿联络感情。经常以请教问题为借口到穆彰阿府上拜见。当时,朝廷之上正在为鸦片战争而争执不休,一些大臣主张禁烟到底,不怕和洋人打仗;另一些大臣则主张妥协,建议先安抚好洋人的情绪,再私下里进行禁烟。穆彰阿就是后者的支持者,他不仅竭力反对禁烟,还想尽办法排挤那些支持禁烟的大臣。

    年轻的曾国藩并没有参与国家大政的机会,但这不妨碍他以此为契机拉近和穆彰阿的关系。他非常认同穆彰阿的观点,并不失时机地向穆彰阿表示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这样既给穆彰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让穆彰阿看到了他“胸怀大志”的一面。从此,穆彰阿对他愈发器重。

    只有运气极好的人才能靠“守株待兔”的方法“等来”贵人,绝大部分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学会主动接近贵人。越多地创造机会接近贵人,才能越多地向贵人展示自己的才干。

    对待贵人要有“长远的眼光”,所谓“长远眼光”就是要知道贵人并非“一次性产品”,曾国藩深谙此理,因此在顺利进入翰林院后他没有忘记穆彰阿,而是更加用心地接近他。当然,“接近”要讲究方法。穆彰阿每天公务缠身,并不会随意接待访客,“接近”是制造机会,“如何接近”才是抓住机会。很多人把“接近贵人”误读为“巴结贵人”,把“博取贵人好感”当作是“拍贵人马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逢迎拍马”。在这一点上,曾国藩就做得非常聪明。

    他知道穆彰阿喜欢提携后辈,所以便以“请教学问”做因由叩开了穆彰阿的府门。他对穆彰阿在禁烟一事上的态度有所了解,所以很快摆明态度,对穆彰阿的观点表示认同。人在阐述观点时,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曾国藩适时地给了穆彰阿这种肯定,穆彰阿也就顺理成章地把曾国藩当成了“自己人”。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就这样将曾国藩和穆彰阿联系起来。穆彰阿知道曾国藩尊敬自己、会支持自己,所以提携曾国藩就相当于巩固他自己的力量。

    在接近贵人时,与其绞尽脑汁大献殷勤之辞,不如仔细听对方说话,予以适当的呼应。让对方知道你尊重他、敬仰他。

    值得一提的是单靠穆彰阿一人之力,曾国藩还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升迁。在翰林院工作时,曾国藩不断扩充自己的贵人资源。大学者唐鉴就是他的另一个贵人。唐鉴,字镜海,和曾国藩一样是湖南人,他在1807年即嘉庆十二年考中进士,也曾是小小的庶吉士。在曾国藩进入翰林院的那年,唐鉴刚好被内召为太常侍卿,他精通程朱理学,是人人尊敬的大学者。

    曾国藩第一次见到唐鉴是在1841年。一天,道光接见唐鉴,曾国藩则作为随侍站在一旁。道光十分欣赏唐鉴在程朱理学上的造诣,对其大加赞赏。而这一切都被曾国藩看在眼里,他很快就从中总结出道光的用人喜好:精通程朱理学、品德端正。

    聪明的文人“不相轻”,曾国藩看到了唐鉴在治学上的长处,尽管他的目标并不是成为一名学者,但他知道在翰林院为官,学问了得终究不是坏事。于是,他将唐鉴作为自己的贵人,主动接近。以弟子之礼拜见唐鉴,并时常向唐鉴请教。作为学者型的官员,唐鉴很喜欢那些积极向学的人,对曾国藩好感备增。而通过唐鉴,曾国藩又认识了其他一些对他的仕途生涯影响深远的人,比如倭仁。尽管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曾和倭仁在一些重要事情上发生严重分歧,但二者的私交却一直不错。以至于多年之后,曾国藩因办理天津教案遭到非议,倭仁还言辞恳切地为他上书说情,大鸣不平。

    主动接近贵人包含着“主动寻找贵人”的意思,如果说穆彰阿是曾国藩“有幸结识”的贵人,那唐鉴就是曾国藩主动结交的贵人。人要有一双会发现贵人的眼睛,要善于挖掘他人的长处。曾国藩即是如此,而他和唐鉴的交往又揭示了“人脉”的深意:“人脉”并非一条一条的直线,而是一个会向四周发出射线的点。往往结交一个贵人,这个贵人就会为人带来一堆贵人。

    曾国藩曾在给家人的书信中炫耀他认识的贵人:

    “现在朋友愈多,讲求躬行心得的,有镜海先生
>>>点击查看《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