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 >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目录 > 章节目录 第7章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 章节目录 第7章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1.5坚忍历练“人上人”

    人生难免遭遇低谷,曾国藩在赴京赶考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低谷。他本以为可以在会试中取得好成绩,结果却在1835年初的会试中名落孙山。这对曾国藩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会试若不能通过,他20多年寒窗苦读的心血就付诸东流。尽管古人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但对身处低谷中的人来说,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要在低谷中待多久,更不知道自己还能否走出低谷。曾国藩也有类似的恐惧,这从他当时的一首诗中便可看出:

    为臧为否两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

    万事拼同骈拇视,浮生无奈茧丝多。

    频年踪迹随波谲,大半光阴被墨磨。

    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清朝的会试由礼部主持,主考官为内阁学士或六部尚书。考试的内容和乡试相当,考中的人便成为贡士,通过殿试的贡士便是进士。殿试是清朝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内容以时政、经义为主。考题由皇帝从内阁拟好的题目中选择,考试的名次也由皇帝来定。成绩为前十名的考生会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一甲进士会被立刻安排到翰林院供职。

    梦想近在咫尺却碰触不到,曾国藩的失落可想而知。1836年皇太后大寿,会试照惯例增加一次,但这次机会再次与曾国藩擦肩而过。由于会试每三年才举办一次,身上的钱又不够维持生计,曾国藩只能先回家乡,等三年之后再来京城一试运气。

    回乡的路要比赴京的路难走得多,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消沉。还在回乡的路上,他就已经着手准备三年后的考试。在路过江宁时,为买下一部书籍,他不惜典当衣物向人借贷。所幸,他的家人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他的父亲曾麟书在得知他借钱买书后并没有气恼,而是告诉他只要他能认真阅读这些书,家里会尽力帮他偿还债款。

    在遭遇人生低谷时,曾国藩选择了拼尽全力走出低谷,让他坚持下去的力量就是他那建功立业的志向。他坚信:“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他的自信心并没有因考试的失利而消弭,这正是曾国藩做人非常可贵的一点:不被挫折吓倒、不妄自菲薄。曾国藩从未怀疑过自己能够实现最初的目标,他曾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唯孔孟是学,人谁得而御我?”

    能够将人从低谷中拯救出来的永远是自己。要成就大事就必须先学会坚强地面对困难,学会忍受失败的压力。晚年的曾国藩曾这样解释“坚忍”:“坚忍者何?刚强牢固为坚,勇毅强挺为忍。君子持威重,持坚忍。临大难而不惧,视白刃若无也。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勋世伟业,非坚忍所不能也。坚忍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外无敌,内大治,厚道载物乎?”

    能克服多大的困难,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人生路上困难重重,伟人和庸人的区别就在于伟人总是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接二连三地克服困难,庸人却会轻而易举地在困难面前缴械投降。对曾国藩来说,考试失利只是人生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要迎对的困难远比科举失利严重得多。而现实中,却有无数人被拦在了这个困难前面,或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或无论如何都迈不过这道坎。

    俗话说“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两次失败的考试让有些骄傲之气的曾国藩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学识有了更清醒的判断。他通过自省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决心弥补才能上的欠缺,重整旗鼓。很多人在失败之后都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不足,反而将过多的时间耗费在抱怨客观条件上,结果让自己在低谷中越陷越深。

    曾国藩一回到家乡,就闭门谢客终日苦读,为赴京赶考做充分的准备。他为自己定下计划,每天必须认真圈点10页书,不得间断,就这样过了整整一年。

    1838年,曾国藩再次进京赶考,这次他不仅高中第三甲四十二名,还一鼓作气在接下来的朝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的才能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他被选入翰林院,成为一名庶吉士。
>>>点击查看《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