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明医 > 明医目录 > 正文 第二百五十七章 任尔东南西北风(第1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明医 正文 第二百五十七章 任尔东南西北风(第1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二百五十七章任尔东南西北风

    正如这些大人物所预料的一样,驸马府的文会结束不到几个时辰,这里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就被好事者传的沸沸扬扬,其中别有用心之人甚至还添油加醋,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架势。所以几乎是半天的功夫,整个京城里都已经传遍了有关赵越所言的那一堆关于制度体质改革的言论。

    话说在通讯手段极其原始的明朝,能够如此短时间的将一个消息传遍有心人的耳朵,如果不是有人蓄意在背后推波助澜,相信说出去换谁都不会相信这是与会者无意间传出去的。

    到了第二天,这四九城里更是传出来不少让人无法辨别真假的传言,先是有人说驸马府有人宣扬什么“三权分立”……当然这个倒是真的,可却是说到最后话锋一转,却又讲说这番话的人是在暗指当今朝廷有人独揽朝权,一个人手中把着六部大权,独断专行,根本就不容朝堂之上有半点反对他的声音。

    这京城里皇城根脚下的百姓,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谈论时政,天南海北的事情就好像没有他们不知道的。随便街边叫过一个车夫,或许都能够给你说两段当年明成祖靖难时的掌故,突显着身为帝都人民与众不同的光辉特质。

    于是就立刻有人似乎嗅出了这传言中隐含的深意,便有人传说这段说指的是最近刚刚复相的内阁首辅夏言。说前段时间朝廷动荡,拿下了不少大臣,甚至更有那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直接就被砍了脑袋。

    而在此之后整个朝廷的大大小小事情,就被夏言一个人掌控,毕竟现在嘉靖皇帝深居皇宫西苑,不是经常处理朝政了。

    就这样说来说去,也不知道怎么的,夏言在普通老百姓口中就一点点有往秦桧之流的奸佞之臣身上靠拢了。

    也有人说,当初嘉靖皇帝就是看出来夏言狼子野心,狼顾鹰视,脑后生有反骨,这才摘掉了夏言乌纱帽,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打落下来。如果不是后来迫于夏言一党于朝廷中的压力,又赶上北方鞑子入寇,朝中无人可用,迫不得已才重新提拔起夏言,说不定按照万岁爷那英明神武的智商,早就把这位夏阁老充军发配了……

    听到这里,就不免有心向夏言的人反驳道,这夏大人也是清流领袖,又是全天下官吏读书人的楷模,之所以会被去相,那也是因为其刚正不阿,惹了万岁爷不高兴。万岁爷也不是非要把夏阁老如何,只不过是小作惩戒罢了。如今重新恢复了夏言内阁首辅官职,就由此可见一斑。至于说夏阁老专权误国,纯属无稽之谈。

    这反驳之声还算是占据了大多数,其中读书人更是占了大头。

    而普通老百姓对于读书人却是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也就讪讪的说自己只是听旁人说的。只有那嘴硬之人,还悻悻的强自争辩两句,也就不了了事了。

    可惜辩论这里,已经无关于谁是谁非了,因为无风不起浪,有了这些流言蜚语的铺垫,夏言在清流之中的地位,已经在旁人不可见的细微处发生了动摇。由此,也就达到了某些人心中所预定的目的了。

    除此之外,大家谈论的话题中更多的还是深居在西苑里那位万岁爷的反应。

    又有人爆料,自昨天驸马府传出那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之后,西苑中的那位皇帝就立刻命令属下太监,找来了几个京城里传教的洋和尚。当然,有人补充哪些洋和尚其实是叫“传教士”的,但是不管叫什么,最起码这验证了皇帝想要知道驸马府的言论是否胡说八道。而事实上,有亲属是在宫里当差的可靠人士传出消息说,据说当时皇帝是一间暖阁里秘密召见那些洋和尚的,至于问了什么,无从可知。但是事后那几个洋和尚都是满面春风的带着大笔赏赐出宫的情景来看,显然他们说的话对上了万岁爷的心思,让万岁爷龙颜大悦。

    这样一来,大家心中就不免开始臆想连篇起来,猜测着各种可能。

    一时之间,整个北京城里那些原本被视为洪水猛兽,并且京城被指做是“妖怪般”的洋和尚,竟然一下子炙手可热起来。

    不少豪门大户都立刻安排下去去找那些洋和尚回家来“念经”,可惜等下人急匆匆的去请,又两手空空一脸沮丧的回来报告说,那些洋和尚住的地方早就人去屋空的时候。大家这才反应过来有人比他们下手更快一步,这件事情就显得愈发的不简单了。

    民间如此,作为舆论最集中的风头,那些京城中的各大学堂,特别是国子监里,这一刻也早已经是“乱作一团”了。

    几乎是上午一开课,就立刻有学子站出来大声的把赵越之前说过的那番话重复出来,然后就大声的斥责这些话都是歪理邪说,妖言惑众。

    可是有人反对,就有人站出来支持。

    结果这么一来二去,学堂之中的争论就越来越激烈,到了最后双方各执一词,

    也就在这时,书堂里的教习先生出现了,面色不虞的将争执起来的学生分开,然后阴沉着脸安抚众人,接着让大家一切如常,正常上课。

    可是这样的心情大家又如何能够读的进去书,而不光是普通学堂如此,乃至于京城
>>>点击查看《明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