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清不到三百年 > 大清不到三百年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47章 大清第一秘书(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清不到三百年 章节目录 第147章 大清第一秘书(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其实,看本章标题,有人已经猜到这个人是谁了。

    不错,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大学士张英的儿子,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

    那么,张廷玉究竟牛在什么地方呢?

    雍正登基以后,张廷玉一个人曾经当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六部的一把手,张廷玉一个人做了一半。

    雍正时期有内阁,张廷玉就是保和殿大学士,也就是传说中的内阁首辅。

    雍正七年,军机处挂牌成立,张廷玉又当上了军机处领班大臣。

    之前我们介绍军机处的时候曾经说过,军机处是临时机构,军机处行走大臣也是临时职务,而张廷玉不但是内阁首辅还是军机处领班大臣。

    这么一来,张廷玉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百官真正意义上的领袖并且还是皇帝十分信任的人。

    当官当到这个份上,真是绝了!

    军机处刚挂牌成立那会,各种制度都不够完整,而这些制度都是张廷玉想出来的,甚至包括乾隆朝的许多制度也都是张廷玉的想法。

    所以说,张廷玉这个人可以说用一己之力帮助清朝确立了许多政治制度。

    百官支持,皇帝信任,那就说明张廷玉这个人不仅人聪明并且能力超强,根据史料记载,张廷玉有个绝活,跪着能把皇帝的圣旨给写了,并且还能保证字迹清晰,完全按照皇帝的意图来写。

    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难做到的,首先皇帝是用嘴说的,遇到一个语速慢得还好一些,遇到一个语速快一些的,别说写出来了,听着都费劲,而张廷玉却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了之后再写出来,并且还能够保证完全按照皇帝的意思。

    要知道,这是在圣旨上面写字,写错了估计脑袋都搬家了。

    而康熙晚年就开始干这个活的张廷玉,一直干到了乾隆前十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面从来都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现在有些人痛骂科举制度,觉得害人害己,其实这是不科学的,那个年代的科举比现在高考公平多了,考上了就能做官。

    除了这些,张廷玉的文学水平也是相当高,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明史,就是张廷玉主编的。

    奠定张廷玉无上地位的,就是尊享太庙!

    张廷玉是清朝所有汉臣里面唯一一个尊享太庙的大臣。

    可能有人不太理解这个太庙是什么,太庙就是皇帝拜祭祖先的时候供奉的列祖列宗的牌位,而张廷玉进入了太庙,这就意味着以后的皇帝在拜见自己列祖列宗的时候,顺便将张廷玉给拜了!

    雍正登基之初,政务比较繁忙,需要处理的事情比较多,这个时期的所有圣旨全部都是由张廷玉负责写的,而张廷玉这个人之所以能够有后来的成就和荣耀,抛开他和雍正之间的个人感情来说,这个人的为人也是相当低调。

    雍正十一年的时候,雍正正在查看殿试考生的试卷,结果发现一篇文章写的特别出彩,打算给一个探花!

    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探花就是全国第三名!

    等到雍正打开这份试卷的考生名字以后才发现,这个人是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

    雍正很开心,觉得果然是虎父无犬子,没想到张廷玉知道以后,坚决让儿子不当这个探花,雍正也是很无奈,就只能让张若霭往后排了一位,就成为了二甲第一,也就是全国第四了。

    看到张廷玉这样,雍正也很好奇,就问张廷玉,说我给你儿子一个探花,你为什么不让他当,非得让我给个第四名?

    张廷玉的回答让雍正都佩服。

    我儿子本身就是官宦世家,能中进士已经是感激不尽了,现在再让我儿子和那些普通学子去争,对人家不公平,也省的别人说闲话。

    不得不说,张廷玉能混出来,并且历经三朝不倒不是没有原因的,要是换成年羹尧,巴不得让雍正改为状元呢。

    这一招,叫一石三鸟!

    首先,保全了自己,低调!

    其次,保全了儿子,最后还让自己落得一个好名声,并且在雍正那里又拿了印象分。

    完美!

    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也不假,而张廷玉却能够历经三朝不倒,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张廷玉长达半个世纪的宦官生涯中,每一步都走的如履薄冰,一直都是谨小慎微。

    清朝建国以来,汉臣有名的,有能力都很多,范文程没有配享太庙,李光地也没有配享太庙,只有张廷玉做到了!

    乾隆刚继位的时候,还是比较重用张廷玉的,后来位置稳定了以后就开始打压张廷玉,弄的张廷玉最后郁郁而终。

    一直到了乾隆晚年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份乾隆三年张廷玉写的奏折,乾隆惊奇的发现,早在几十年以前,张廷玉的观点就和现在的自己如此相同,让乾隆非常佩服。

    后来有人担心,乾隆会将张廷玉从太庙里面撤走,乾隆并没有这
>>>点击查看《大清不到三百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