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灾变时代:我能点亮科技树 > 灾变时代:我能点亮科技树目录 > 章节目录 第805章 【摘星者】(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灾变时代:我能点亮科技树 章节目录 第805章 【摘星者】(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不过,我们可以帮你挑选一颗符合标准的恒星。”

    “帝国要塞,应该有移动能力吧?”

    【十】沉默了一会儿,给出了答案。

    【二十万年前,超新星爆发的威力超出了帝国的预期,曲率引擎遭到了难以修复的破坏。】

    【目前,要塞已经失去基本移动能力。】

    看到这几行文字,吕永昌顿时皱起了眉头。

    这就难办了。

    【足量的氢和氦,可以作为替代品。】

    一行莹白色的文字出现在指挥中心前方的投影之中。

    吕永昌心神大定。

    氢和氦罢了。

    实在不行,给它搬几颗气态巨行星来就是了。

    恒星搬不动,气态巨行星还是勉强可以搬一搬的。

    对于人类文明而言,这不过就是耗费一些算力和时间的小事罢了。

    不说别的。

    单单是那份关于要塞光脑的详细观测数据,价值就远远超过了搬运气态巨行星需要消耗的资源了!

    至于【十】,它更是什么都没付出,只是让“恩罗杰特文明”参观了一下要塞主脑的控制室就换取了宝贵的能源物质。

    因此,双方都对本次交易十分满意。

    双赢。

        ……

    一个月后。

    人联远征舰队带着大量物资抵达帝国要塞,并为亏空的科研舰队补充了燃料。

    科研舰队也完成了所有“被允许”的检测手段,顺利从帝国要塞中撤离。

    与此同时,人联巨构工程项目组也接到了来自科学院的新订单。

    巨构工程:【摘星者】。

    外观类似【吞星者】,同样是由数个可以活动的同心环构成的巨构装置。

    但和【吞星者】不同,【摘星者】内部并没有装载冶炼装置。

    它的内部空间,除了安装超大功率曲率引擎,便只剩下了能源储备空间。

    根据科学院的设计方案,理想状态下,一台【摘星者】可以搬运一颗木星同等规模的气态巨行星。

    由于搬运星体的质量太过庞大,航行速度自然是不忍直视的。

    连0.1倍光速都达不到。

    毋庸置疑,它是人联舰队中航行速度最慢的飞行器。

    但也是人联舰队中负载最大的飞行器。

    根据【十】的要求,人类文明需要为它收集1000颗以上直径超过12万千米的气态巨行星。

    纵然对于人类文明而言,这也是一个无比艰难的任务。

    以目前人类文明的行动力而言,完成这个收集任务恐怕要几千年时间。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科技快速进步,具体时间恐怕会远低于预期。

    ……

    地球历3757年。

    科研舰队再次回归开普勒452恒星系,吕永昌也从冬眠中醒来。

    在科研舰队离开的十多年内,科学院并没有停止研究工作。

    由于科研主力部队的缺失,原本的科研工作肉眼可见地放缓了许多。

    主力部队的回归,让设立在开普勒452b上的科学院气氛活跃了不少。

    所有科研人员都知道科研舰队的收获——光计算机、空间裂隙切割装置……

    单单是这两种科技,就足以让科学院进入久违的爆肝时刻了!

    因此,科研舰队抵达开普勒452恒星系的前夕,科学院格外安静——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养精蓄锐!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吕永昌在了解科学院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后便神色匆匆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内。

    这反常的现象顿时引起了一部分新人的疑惑。

    “方院士?”

    一名研究人员满脸困惑地看向科学院二把手方旭:“吕首席这是怎么了?”

    虽然冬眠的时间并不被计入实际年龄,但在开普勒诞生的新生代眼中,吕永昌已然是一名来自1700年前的“老古董”。

    年龄和资历的巨大差距,让这些新生代愈发尊敬这位带领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上千年的传奇人物。

    因此,“吕教授”这样的亲切称呼已经很难从他们口中听到了,取而代之的,已经是“吕首席”这个更为正式的称呼。

    当然,对于那批“老油条”来说,“教授”这个独特的称呼仍然被保留着。

    “那些空间裂隙切割装置……就这么摆在【地球号】机库里,不研究了?”

    这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有些焦急地问道。

    方旭扭头看了一眼他,思索片刻后恍然大悟:“林……林永年是吧?”

    “我记
>>>点击查看《灾变时代:我能点亮科技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