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我成了大明勋戚目录 > 章节目录 101 别有深意(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我成了大明勋戚 章节目录 101 别有深意(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101别有深意

    如若沈忆宸此刻能知道成国公朱勇心中所想,他肯定会感到无比唏嘘。

    犹记得当初在家宴结束之后,自己曾经说过:“宗谱上一个名字有这么重要吗?父亲。”

    当时的那声父亲,朱勇却不为所动,他眼中始终考虑的是荣华富贵,而不是所谓的父子亲情。

    只能说曾经沈忆宸心中那残存对于父亲的期待,已经被朱勇给亲手抹杀了。

    这都是你挑的嘛,成国公。

    “好,很好。”

    成国公朱勇满脸深意的连说了几个好字,随后就恢复了身上那股公爵气势。

    有危机感又如何,自己堂堂一朝国公,会害怕婢生子的野心?

    而且一个乳臭未干的半大小子,见识过官场真正的残酷吗,又能理解自己肩负着什么?

    看似位极人臣,可站的越高,就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自己一旦倒下,整个成国公府直系数十口人,旁系宗亲数百口人,全部都要被牵连打击。

    只有抛弃多余的情感,才能保持理智的决断,就算是身为帝王都必须如此。

    一人的父子亲情,抵不上成国公府数百口的荣辱与共。

    “我不会帮你与乡试主考官徇私,这样会为他人提供把柄。”

    “不过我可以为你引荐乡试主考官,至于最后能否得到他们看重,就得看你自己本事了。”

    沈忆宸也没指望朱勇能为自己徇私,毕竟现在正统朝科举表面公平性还是要保持的,没到后世那样连遮羞裤都给扒了下来。

    能为自己引荐乡试主考官,这样就足矣。

    今日进入成国公府遭遇门房阻拦就能得知,以自己的秀才功名想要私谒主考官,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机会可以靠别人提供,路终究还是要自己走。

    “谢公爷引荐周叙大人。”

    沈忆宸鞠躬道谢,并且直接说出了从会馆得知的主考官名字,这就是他的目标。

    “看来你是有备而来。”

    “有备才能无患。”

    “好,我会帮你引荐翰林周大人。”

    “谢公爷,如无要事,在下就告退了。”

    该说的已经差不多,沈忆宸跟成国公朱勇从来都没有闲聊的基础,所以到了走人的时候。

    本以为成国公会直接点头让自己走,没想到朱勇却突然问了一句无关问题。

    “你在京师可有落脚之处,如若没有的话,可以到公府居住。”

    听到这话,沈忆宸有些意外的抬头望了一眼朱勇,居然让自己到成国公府居住,这是他的器重还是收买?

    说实话,沈忆宸目前还真没有什么好落脚之处,住在应天会馆短时间还可以,长时间恐怕不太行。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钱不够……

    当初考中小三元案首,靠着花红银以及各方礼金,差不多收了有小二百两银子。

    理论上这是笔很大的钱财,不过自家并不是什么地主阶层,秀才功名每年光靠朝廷发的十来两补助米面是不够的,等于坐吃山空。

    出发之前沈忆宸支付了船家费用,还给母亲留下了几十两银子家用,再加上这一路的吃吃喝喝,实际目前存银已经不到百两。

    如果不出意外,自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在京师,长时间居住应天会馆就等同于后世住宾馆。这不到百两的银子,还真不够自己与阿牛两个人开销。

    向家里要钱,沈忆宸开不了这个口,找成国公借钱,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朱勇刚好提了出来,相当于可以帮助沈忆宸解决一个远忧。只是这样住在公府,会不会有诸多不便,心底还是没底。

    只能说以前沈忆宸没太在意,现在出门了才能理解,什么叫做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可能是看出来沈忆宸的心中顾虑,成国公朱勇开口说道:“中堂西边有一处小院,之前是静儿的居所,她出嫁后就空置了出来,较为僻静不易打扰。”

    成国公所说的静儿,是他的三女儿朱静,也称得上是沈忆宸的三姐。正统七年嫁与了彭城伯张瑾,所以房间院落就空置了下来,刚好可以让沈忆宸居住。

    可能用现代观念看女儿出嫁后房间都没了不太好,不过在古代《西厢记》里面有明确描写,正常府院中西厢房是女儿的房间,出嫁后大多用来住客人,古人观念中嫁出去就属于他人妇了。

    至于这个彭城伯张瑾虽然名声不显,但是初代彭城伯张麒却生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女儿,她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元配,诚孝张皇后。

    张皇后历经三朝,是当今皇帝明英宗的祖母,也是大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

    英宗继位时候年幼,实际上就是由张皇后联合内阁“三杨”把持朝政,为正统朝初期的朝政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压制了诸如王振这样的宦官干政。

    只可惜在正统七年张皇后崩逝,摄政的“三杨”也老的老,死的死,朝中已经没有能压制宦官的
>>>点击查看《我成了大明勋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