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 > 大明公务员目录 > 章节目录 第六十九章一个时代的结束(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明公务员 章节目录 第六十九章一个时代的结束(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六十九章一个时代的结束

    苏伯衡这一段时间,一直在生病。黄观在照顾他的。苏家很多人都在南方,根本没有过来。

    毕竟,苏伯衡当初来北方,多少带着一些一意孤行的意思。

    身边只有这个弟子。

    方孝孺满门诛绝,也算是最近最大的一件事情,自然传到了苏伯衡耳边。苏伯衡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几声,一口气喘不上来。他就去了。

    苏伯衡与方孝孺之间,关系不算太亲密。但是苏伯衡对当初方孝孺对他修史下手,依旧耿耿于怀。只是他也没有想到,方孝孺会有今日。

    于是,等何夕知道消息的时候,已经不是方孝孺一个的死讯了。还有苏伯衡的死讯。

    这不由得让何夕有一些惆怅。

    何夕想起在大明这十几年。这个大明越来越不像历史书上的大明了。在何夕的手中已经是一个新时代了。也只有一些坚持原本的思想,让何夕才知道,他还是在大明,而不是一个新世界。

    说实话,何夕无数次想过,要让方孝孺心服口服的。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不管世道怎么变化,方孝孺都免不了惨淡收场,这大概是乱世之中坚持道义的读书人下场。

    真正能在乱世之中玩得转的是冯道。

    对于方孝孺来说,还真是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因为他忍辱负重想办法要反对新法,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搞勾连,想要拨乱反正,才赢得大多少士大夫的拥戴与支持。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国策需要变更的时候,方孝孺也必须用鲜血来想天下人证明南京改弦易辙的决心。

    何夕心中暗道:“不知道方孝孺临死之前,能不能说出来,而今而后,可以无悔?而我临死之前,又能不能如此反问自己?”

    方孝孺这一辈子,从少时立志,就矢志不渝。直到因为此而死,不该初衷。这样的人生,在别人看来,或许凄惨之极,但是给方孝孺重生一次的机会。他还要做同样的事情,无非是成败再论一次而已。

    百死不怨,千死不悔,万死不辞。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何夕叹息一声,亲自写了一个条子,给礼部。他要礼部给方孝孺商议谥号,最好是文正。

    何夕对敌人有惺惺相惜,但是决计不会因为私人感情而坏国家大事。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方孝孺这个人名声之隆,天下皆知,方孝孺之死,定然在天下人心之中掀起波澜。这个时候,自然要推波助澜。方孝孺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南京杀人,他们就要捧。

    最后捧上天,甚至与方孝孺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了。

    什么样的敌人是好敌人,就是已经死的敌人。反正方孝孺已经是死人,他又不会出来争辩,所以,何夕觉得启动造神行动,好让天下人都知道方孝孺是何等高风亮节。

    就是那种,方孝孺再起于地下,也不认识那种。

    本质上,方孝孺身后之名,已经是北京与南京争夺舆论至高权的一个工具。

    工具是什么想法,并不重要。重要是工具有什么用处。

    第二个原因,自然是收拢人心了。

    大明社会层次因为开战有一些变化。

    在洪武末没有大的战争的事情,士大夫读书人的阶层越来越庞大,这也是朝廷体系之中,文官的力量也越来越大。而开战之后,有一个改变,那就是武勋的重要性提升,所以在朝廷之中,文官的话语权下降了。

    但是这种改变仅仅是朝廷层面的,社会结构并没有改变。

    除却北京辽东两地之外,小农经济加士大夫的模式,依然是最普遍的。也就是读书人是大明朝廷统治地方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点并没有改变。历史上,永乐年间,靖难勋贵何其嚣张,永乐帝对文官何等苛责,但是依然挡不住文官崛起的势头。

    这就是社会基础。

    这些人都是衷心拥护方孝孺的。是方孝孺的基本盘。何夕就是要大张旗鼓的用方孝孺身后事作为引子,将这股力量推出来。让他们与丁显好好斗一场。

    何夕其实并不看好这些士大夫?

    无他,这些人太松散。看上去人多势众,但是内里派中有派。谁也不服谁。遇见狠角色,一个回合都走不过。这不仅仅说丁显,而是历史上很多人。笔杆子斗不过刀把子。

    自古皆然。

    这些人将来何夕也是要清理的。只是让他下手清理,岂不是脏了何夕的手中,不如借刀杀人,并给丁显下一些绊子。

    也算是一举两得了。

    于是在何夕的支持之下。

    北京这边大规模祭奠方孝孺,甚至找出来几个人,说是在方孝孺门下听过教,让他们编写方孝孺文集。更是又无数文章批判丁显,暗搓搓的指朱允炆弑师云云。

    之所以暗搓搓的。是这些读书人早就被皇权驯化了,没有直接指摘皇帝的习惯与胆量。

    他们即便敢指出皇帝的问题,也都会用曲笔。而不是写得这么直白,明指丁显,暗示朱允炆,已经是
>>>点击查看《大明公务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