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 > 大明公务员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三十三章 辽松运河计划(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明公务员 章节目录 第三十三章 辽松运河计划(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三十三章   辽松运河计划

    何夕说道:“如果国公愿意将这二十万壮丁留下来,只需三个月。而且这里一切都准备好的。沈阳铁厂那边,已经打造了大量的工具。而且为了支援前线,这里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而今退兵。这些粮食要运回后方,其中耗损也很严重的。这一来一去之间,估计就要耗损三成左右。还不如就地以这些军粮供应大军修建运河。”

    “我勘探过这里,从东辽河到这里,大概三百多里。但其中有其他天然河道支流可以利用。中间挖掘不到二百里,其中有几座分水岭。但都不高,大概在三十丈与六十丈之间,而且都是土山。可以挖穿。当然了,挖穿的话,工程量太大。可以用船闸的方式,令船翻山而过。”

    “三个月,二十万壮丁。决计是可以的。”

    何夕早就有腹稿了。冯胜一问,就和盘托出。

    其实,辽松运河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计划。当然了,这个新鲜是指后世。在清朝中期,就有人提出这个计划。孙-中山先生的全国交通计划之中,也是有辽沈运河。而国家北水南下计划之中,更是有辽松运河计划。

    当然了,发展的后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辽松运河计划了。是连通东北内地的计划,连通黑龙江,辽河,门图江,鸭绿江计划。如果能办成,东北内地就能通过水路出海了。

    后世计划之庞大。不是何夕敢想的。

    何夕能想到的,就是勉强将辽河与松花江联系到一起,而且水道也很狭窄。好在这里分水岭的地质不算太恶劣。不像更北的地区,就已经有了永久冻土层。更增加了施工难度。

    但是何夕规划的运河,最窄的地方,大概有三丈多一点,也就是十米。辽河之中大一点的船只都不能通过。但也是无可奈何的。只能先解决有无问题,等手中宽裕了再扩建不迟。

    而这样的运河,在后世,几乎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某些灌溉干渠宽。

    冯胜心中思忖了好一阵子,说道;“我只能说我不反对,而辽东剩余的军粮,你也可以自己处置。这些俘虏,也在辽东安置。但是其他的事情,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另外, 你要做好准备。你既然敢对我,你能三个月做完这一件事情,我也相信你。但是我提醒你一样,鞑子不会坐视不理的。”

    何夕心中一凛,说道;“下官明白。”

    何夕的做法是阳谋。这一条运河一旦修好。其中的好处有多大。谁都能看明白。鞑子那边也不会不知道。

    单单是工程量上来说,这一件事情并不是太难办的。两百里,宽三丈余,深两丈余。土方量虽然不少。但是何夕都已经准备了钢制工具。还有足够的粮食。而且挖土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只是测量上需要一些技术支持。但是这也不是什么难事。

    毕竟,明代历史上开新河的时候,很多河道。也是几百里宽,不过几个月就完成了。请不要小看,古人组织大型工程的能力。

    再加上何夕提前准备。问题不大。即便有一些问题,拖延一两个月,也是可以的。

    但问题是,工程之外的事情。

    比如如此使用俘虏,俘虏会不会其他心思。比如蒙古人的袭扰等等。

    整体上来说,这一条运河,已经在大明边军保护范围之外了。再加上这些修河的人,都是蒙古人或者投奔蒙古人的汉人。如果里应外合,这工程不能完成不说,还会酝酿一场大祸。

    脱因帖木儿又一次冯胜手下败阵了。

    但是何夕一点也不看小看这位老将,不说别的。单单说,他在冯胜手下败了这么多次,但是依旧活蹦乱跳,就可见他的本事。冯胜可一点没有手下留情。再加上而今强弱对比,他能给大军弄出一些麻烦,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冯胜说道:“辽东兵马不足,我给你留下一些人。看管俘虏。当然了,成名将领,你估计也不好指挥,最近发现一员小将,叫平安的。他父亲也是当年的老兄弟,而今也长大了。颇有勇力,你留给你了。剩下的,只能看你自己了。好自为之。或者真办不了,也可以不办。”

    何夕说道;“多谢国公支持。我定然将这一件事情给办好。”

    何夕之所以这么着急修建。其实也是这个机会太好了。并不仅仅是俘虏在这里,从辽东支援前线的民夫,也滞留在这一带。立即能拿过来用。但是等人再散去。重新召集,这个成本就太高了。

    而且这一条连接东北水网的大动脉。早修建好一日,对于大明对东北的经营,就早上一天。

    至于危险。固然是有的。但是鞑子毕竟不是当初的鞑子。辽东军也不是当初的辽东军了。何夕到辽东之后,辽东军人数上并没有增加很多,反而减少了一些。但是军备上却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葛天工,将太平铁厂很多东西都复制过来了。已经让辽东冶铁技术,一下子成了大明第一流水平。

    虽然而今产出不多。更多生产农具,工具。但是稍稍生产一些军械,就足够装备辽东军了。

    而且都是开国一路打出来的劲
>>>点击查看《大明公务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