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玄幻小说 > 那年1981 > 那年1981目录 > 正文 993 命门所在(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那年1981 正文 993 命门所在(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虽然三仓还没有完全参透大哥所谓的“命门”指的是什么。

    但他知道,萍萍爸妈的命门肯定跟房改有关联。

    那自己就先把沪海洗化的房改情况,以及萍萍家的具体情况搞清楚。

    细致调查到滚瓜烂熟,深入查到他八辈祖宗的底细。

    不信自己就找不出萍萍爸妈的命门所在!

    第二天一大早,三仓就立马着手安排人。

    去把沪海洗化公司房改的情况,重点是周亚萍一家的房改情况深入打探清楚。

    其实对于萍萍的家庭情况,三仓此前已经深入地做过一番功课。

    自认为已经调查得相当清楚了。

    萍萍的爸爸叫周文良,没错,他跟老婆沈兰春确实是地地道道,世居此地的沪海人。

    两口子都是通过招工,进入的沪海洗化。

    在公司干了半辈子革命工作,也算是有一点点成绩。

    周文良是车间副主任。

    而沈兰春只不过比普通职工强那么一点点,因为资历老,挂着一个小组长的头衔。

    但是,两口子就这么个芝麻绿豆都算不上的小职位,他们却都是以领导层自居。

    整天挂在嘴上的就是,夫妻俩分别身居公司两大部门的要职。

    全国人民都在使用沪海洗化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就是在他们两口子的指挥下源源不断从厂里生产出来的。

    也就是说,他们两口子供给了全国人民最好的洗化用品。

    真不知道,要是两口子一块儿休假几个月的话,全国人民是不是只能杀猪的时候才有胰子用?

    至于他们家的居住情况,三仓知道仅仅是比那些住筒子楼的一般职工强一点点。

    他们家住着厂里一室一厅的一处单元房,有单独的厨卫。

    虽然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宽敞惯了的农村人看来,实在是太局促了。

    但是很明显,在寸土寸金,人均居住面积全国垫底的沪海,周家有这样一处“大房子”,他的爸妈已经感到很豪华了。

    不出意料的话,这次房改,周家的目标应该是竭尽财力,把他们家这一室一厅买下来,成为属于他们家自己的产业。

    就是不知道沪海洗化的房改政策是怎样的,如何补贴?

    而且也不知道周家的财力如何,有没有能力买下这套房子?

    一上午,人马派出去了,三仓在公司坐立不安,急等回报。

    到中午的时候,派出去的第一波人马陆续回来了。

    第一个回来的刚进办公室,三仓就像要吃了人家似的直接拖过来,一叠声问他:

    “怎么样怎么样,洗化公司的房改政策怎么样?”

    这位手下还没见过梁总这么沉不住气呢,给整得有些吃惊,赶紧答道:

    “没什么特别的规定,就是跟着上边的政策走。”

    “跟着上边的政策走——”三仓捏着下巴开始盘算。

    他在计算,周家要买下这套一室一厅的房子,需要自己补交多少钱?

    整整一个上午,他也不是一停不停在办公室里走溜儿,他其实一直在做功课。

    那就是打电话,询问相关相关人士,深入了解有关于房改的一切信息。

    房改的主要争议,就在于住房福利如何转换成货币化分配的问题。

    要知道,福利分房,可以说是除了粮本、医保之外,城镇居民跟老农民的最大区别之一。

    这是福利,或者说句不好听的,也可以叫特权。

    现在要住房货币化,让职工自己出钱买房子,如果没有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那城镇职工岂不是失去了他们的特权。

    跟种田扒粪的老农民一样的待遇了!

    所以说,这次房改,国家必须要给予补贴的。

    比方说,公务员的补贴由国家出资,事业单位的补贴由单位负责,企业的补贴基本上就是纯工龄兑换。

    补贴完了,还差多少,再由买房个人自己掏腰包。

    很明显,绝大多数的城镇职工在这次房改当中,去了各种补贴,剩下的房款他们依然拿不出来。

    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国家未雨绸缪,早在7月份出台房改文件之前,4月,国家就紧急出台个人住房贷款实行文件,宣布银行全面执行房贷工作。

    5月,各大银行的领导行出台个人房贷管理文件,鼓励民众贷款买房。

    也就是说,城镇职工拿不出买房的钱,借也借不到,那么可以去银行申请住房贷款。

    银行的大门早在房改全面实施之前,就已经热情地向你敞开了。

    不过,对于去银行贷款买房子,职工们的热情普遍不高。

    相反还很有抵触情绪。

    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就是量入为出,绝不欠债。

    至少现在是这样的观念,人们觉得只有穷人——比方说杨白劳——或者不正经过日子的人才会欠债。


>>>点击查看《那年1981》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