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同人小说 > 一个作家的日子 > 一个作家的日子目录 > 章节目录 第27章 第二十七、生存是最大收获(第1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一个作家的日子 章节目录 第27章 第二十七、生存是最大收获(第1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谢春风拒绝参加活动是为了写作,更是为了生存,在人人都有赚钱的想法时,更不能随波逐流,这是无底泀,今天随波逐流,明天随波逐流,久而久之随波逐流浪费了一切。谢春风不能浪费,自然而然得罪人,为写作得罪人也是值得的。当他产生这想法时,几乎与朋友们不谋而合,这不是他的追求,而是他的策略,如果没有这样策略他是不可能与人交流的。

    九月第二天是星期日,夜静更深谢春风醒了,没有睡意,只好起来打开电脑。看到一家网站招文时,情不自禁想参与,登陆时密码不好用,手机号码也不行,只好罢了。现在的网有时好用有时不好用,有的用名字上网,有的用了几个名字也上不了网,登陆名很费事,不得不放弃。其实谢春风喜欢写网络小说,有稿费,还有利写作,比报刊强多了。过去很多名家看不起网络小说,说是垃圾,现在没人这样说了,因为所有作家都在网上,如果说垃圾他们的作品不也是垃圾吗。有人说网络是虚拟的,谢春风说并不虚拟,相反还有真实,有时比现实还真实,因为他们肯说真话,肯付出,在真话上没有人敢撒谎。谢春风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策略,他清楚现在的网络小说奔腾向前,很多作者得心应手,妻子不在家,一个人过日子心里没底,想参加也算了。人生的理想有时是在无意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了就是信仰,而信仰是不变的。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造成了中国的文化改革,于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产生了,接下来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信仰的结果。谢春风跑步后,心思仍不在写上,饭来张口的日子习以为常,靠自己的劳动过生活似乎还有点不适应。幸而谢春风在苦难中度过,一个人的日子渐渐习以为常,不就是买点菜,做个饭吗?妻子能做的,谢春风也能做,二人的日子一个人过算不了什么。

    写网络小说是谢春风的选择,避免了焦虑,寻找了方向,他经常告诉年轻人写网络小说,纸书越来越难出了,唯有网络小说还有希望。在这一点上,谢春风是有经验的,连续几年他都有网小说,小有收获。既然当不成著名作家,当普通人是没错的,普通人写出网络小说也是可能的,有一个扫垃圾的女人不是几年写出几部网络小说吗?已是这样年龄段的人写出几部网小说算什么,谢春风也想写出,而且写出了,在这一点上他确定是踩在了点上。还有一个可能尚未引人注目,就是网络小说站得高,起点快,刚刚有想法迅速被推荐,有的人尚未反应已经有人捷足先登,这样的迅雷不及掩耳真的是快,谢春风喜欢的就是这样迅速。

    在谢春风看到,生存是最大收获,生存不好哪能写出文学作品。谢春风是永远的初学者,曾经到过很多城市,北京是经常去的。有一次去北京让谢春风想起很多往事,好久没去北京了,没去北京的原因无非是没时间,机会很多时间有限,也不是时间有限,只不过是想写出一本书,结果写出又一本书,最后是哪里也不能去。离开北京,心在延庆,看见延庆征文,不知为什么谢春风想写出一篇文章,可能是谢春风在延庆住过,或多或少有一些感情。北京让谢春风忘记很多往事,也让谢春风想起很多往事,北京如同一把扫帚清除了谢春风心中的污渍,产生美好的情愫。离开北京多年了,每年都有心去看看,可是时间紧紧的不能去,只好在心里想来想去。有一个地方叫西灰岭,曾经是部队驻地,西灰岭是北京市延庆县的一个镇子,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谢春风一批东北兵来到了北京,开始在此训练。谢春风这批兵是乡下兵,除了几个知青,绝大多数是乡下人。谢春风因为有人给乡长写了条子,于是谢春风当兵了,而且是空军。谢春风说写条子,是因为当时想当兵的人多,谢春风是知青拼不过乡下人,只好找人求情。谢春风是八月份听到消息的,当天夜里谢春风跋涉几条河,翻过几座山,走了几十里山路,说是走,实际上是跑着回城的。当时没电话没手机的,想打电话也要走几十里,与其走几十里不如回家把事情说清楚,有了这样想法谢春风决定回家。

    这是一次艰难的跋涉,连谢春风都想不到他会创造奇迹,给深山老林带来一股春风。谢春风回家时是晚上离开知青点的,到家时是第二天早晨,谢春风走了一夜的路。就在这天夜里,谢春风想了一路,如何把这事办成,生存是最大收获。有一年,是中国空军建军,想起以前谢春风也是其中一员,于是写出如下的字算是纪念。可是想来想去没有好标题,于是写出这种标题,今天是建军节,想起在部队时的日子,心里或多或少还是有想法的。曾几何时,面对陌生山水,激起谢春风写作情绪。原来,山水跟人一样,有熟悉的,有陌生的,绝大多数是由陌生到熟悉。写出这一段生活就是说,不论在哪里,生存是最大收获。

    谢春风记住了这样的誓言,不是座右铭,也是鼓励他前进的动力。多少年过去,谢春风隐藏在屋子里,如同现在一样默默无闻写着,没有人知道他在写什么,没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每天见他出出进进,闲云野鹤,哪里知道他在写小说。一座城市几十万人,会写小说的有几个,成为作家的有几个,达
>>>点击查看《一个作家的日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