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新唐·复兴 > 新唐·复兴目录 > 第一部:起点 第一卷 十二章:今冬无雪(上)02(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新唐·复兴 第一部:起点 第一卷 十二章:今冬无雪(上)02(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李复心中却一直在深思,以前在史书上看到过这一段的记载,当时只觉得甚是有趣,但此时亲耳听到的时候,就已完全是另一种感觉。

    如今身处这个时代,能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历史上的名人为何会有如此言行。安禄山自天宝六载与李林甫交好,得於一再美言,最终得此恩宠。但李林甫之所以推举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此前郭元振、薜翊、张嘉贞、张说、杜暹、萧嵩、李适之等人,皆从边将、节度使等职升至相位,李林甫为断掉此路,确保自己的位置,便请以蕃人为将,他对李隆基说:“以陛下之雄才,国家富强,而蕃之未灭者,由文吏为将而怯懦不胜武也。陛下必欲灭四夷,威海内,即莫若武臣,武臣莫若蕃将,生时气雄,少养马上,长习陈敌,此天性也。陛下抚而将之,使其必死,则夷狄不足图也。”这个理由确实冠冕堂皇,所以李隆基大悦而听之。

    安禄山一直听从于李林甫,其实也不是完全出于他的本心,只是因李林甫比自己还要奸诈狡狯,所以因畏惧进而顺服。最初杨国忠当上御史中丞之时,正开始受皇上恩宠,大权在握,任意行事,然而对安禄山却总是曲意奉承,安禄山每次上下宫殿的台阶,都要上前搀扶,安禄山也因此更加骄横,对文武百官,都是傲慢无礼,所以见到李林甫时,态度也很是桀骜。李林甫欲示以威,假装忽然想起了重要之事,要人传王鉷来见,片刻王鉷便到,在李林甫面前毕恭毕敬,甚至用小碎步走路,安禄山大吃一惊,要知道那时王鉷和安禄山虽同为御史大夫,但王鉷还身兼数要职,论起来权力与地位仅次于李林甫,还在安禄山之上,但王鉷竟然卑恭如此,安禄山也不知不觉的收回自己的嘴脸,转而对李林甫恭敬从命。

    自此后,李林甫与安禄山说话,必然每次都揣测出安禄山心中所想,先行说出,安禄山大为惊叹佩服,所以满朝公卿,独怕李林甫一人,每次见到,虽然是隆冬腊月,也常常汗流浃背,甚至沾湿内衣。一次李林甫与他在中书省大厅同坐,很温和的慰问安抚他,还解下自己的袍子披在安禄山身上,安禄山极为感动,自此后与之无所不谈,毫无保留。因李林甫排行第十,所以称之为“十郎”。

    后来安禄山回到范阳,每次驻长安的部将刘骆谷回来,安禄山必定问他:“十郎可有什么吩咐?”若是听说李林甫对他有所夸奖,那就兴高采烈,大为欢喜,若是听李林甫说:“回去告诉安大夫,要他检点一些!”他就反手按在床上,大叫:“完了,完了,我死定了!”

    正是安禄山与李林甫这些年的交好,才逐渐形成了他二人与杨国忠、陈希烈、哥舒翰等人对立的两个权力集团,如今李林甫已死,以他一人对抗杨国忠等众,自己又不在朝中,那是绝对没戏的。所以此次皇上召见,正好得见哥舒翰,才有了主动示好之举,但此时安禄山心态必然极为敏感,哥舒翰以狐狸做比,他便认为是讥讽自己,骄横之态立现,当场大骂哥舒翰,哥舒翰毫无防备,没有反应过来,后因高力士示意才闭口未回。

    这次安禄山与哥舒翰既然撕破脸皮,那他这一段时间就会稍加收敛。所以杨国忠要对李林甫做毁灭性报复之际,派人说服安禄山,要他作证说李林甫与东突厥西亲王阿史那阿布思联谋叛变。安禄山听从了,他命阿史那阿布思投降过来的部属前往长安,检举李林甫与阿布思义结父子,两相沟通。李隆基信以为真,便交与有司核查,之后便有李林甫全家被抄家灭门之举。

    这些原本在历史书上的片断,此时开始连贯起来。毕竟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基本都是有原因的,即使是偶然之事,其中也存在着必然。

    走神了好一阵,再听众人正说到杨国忠,此时他一人兼领四十多个职位,从右相到御史大夫、文部尚书、判度支、权知太府卿事、蜀郡长史、持节剑南节度使……一直到祀祭使、木炭使、长春宫使、太清宫使、紫微宫使、铸钱使等,实在是太能干了!

    李复忍不住道:“表面看来杨国忠极为能干,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不管是什么事情,似乎没有他便不行,事实上,此乃朝廷的一大问题。”看众人都看着他,等他说下去,便继续道:“此时杨国忠一身兼得如此多职,好像没有他,朝廷便无法正常执理朝政,但他真的能够顾得过来吗?也许皇上以为除他无人能够胜任这些职务,那也就是缺乏可用之人,但无论任何时候,人才都绝不会枯竭,当朝廷觉得无人可用之时,那便是人才流失之时。再说他一人占据如此多的位置,那别人便不可能得到这些职位,朝廷会因此继续失去大量人才,越加形成里轻外重之局面。”

    “但此时人才不能得朝廷之用,他们将欲何为?很可能便流到朝廷的对立集团和反抗集团,使其逐渐有颠覆朝廷之能力。时机一到,这些人一旦动手,那大唐的天下便会大乱,民众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将是一大灾难!”

    众人都沉默良久,在心中仔细品味这李复这番话,越来越觉得李复之言振聋发聩,此时之朝廷正是这种现状,此前杜甫、高适在慈恩寺塔上赋诗之时,都曾感觉到大唐似乎在面临着一场风雨欲来的风波,但那时心中只是模糊的感觉
>>>点击查看《新唐·复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