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逆天明末三十年 > 逆天明末三十年目录 > 章节目录 一百三十三章 所见所闻中(第2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逆天明末三十年 章节目录 一百三十三章 所见所闻中(第2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是不派人跟着才奇怪呢。既然跟着就让他跟着吧,反正自己在太平府也不会犯下什么作奸犯科的事情。

    在后面跟着郑芝龙的是特务军一名军士,代号戊戌,他的身材矮小,人也是精瘦精瘦的,可是却灵活如猴,他的活动范围不在地面上,而是在屋顶上,就像现在的跑酷达人,他就如鬼魅一般在各个屋顶上出现,远远的吊着郑芝龙,他的绝活是轻功,当然不是那种漫天乱飞的轻功,而是可以在瓦片屋顶上行走不发出声音的一种步法,可以说戊戌是刺探跟踪的顶尖高手。郑芝龙因为思维的限制,认为跟踪的人在他们身后,其实不然,戊戌就藏身在郑芝龙他们两边房子的房顶上。

    郑芝龙摇摇头继续向前走着,冯澄世问着冯锡范关于书院的情况,四岁多的冯锡范非常聪明,说是神童也不为过,记忆力惊人而且吐字清晰,在书院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先生们都很喜欢他。只见他像个小大人一样对冯澄世介绍道:“爹,你有所不知,芜湖县城共有四座书院,城北叫荟萃书院,城南叫江岸书院,城东叫萃文,城西叫安澜,每个书院都分低中高三个年级,四岁到七岁是低年级,七岁到十岁是中年级,十岁到十四岁是高年级。高年级学成之后如果想参加科举可以自己学习。每个书院的院正都是有学问的人。”

    冯澄世好奇的问道:“哦?那你们的院正是谁啊?”冯锡范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是吴应宾吴老先生。”冯澄世惊得下巴都掉了,吴应宾吴老,观我先生。这可是大明学术界的牛人啊。竟然能到一个小县城来当院正,这太平府的力量有些恐怖了。

    其实吴应宾本就是安庆人士,赋闲在家,能被总会请过来很正常。吴应宾是明末的学术大家,不过他没有他的孙子有名,他的外孙就是明末大哲学家方以智。

    冯锡范年纪太小还没有介绍完全书院的学制,其实书院是府衙,军方,总会三家出钱设立的,太平府各县的私塾取缔集中,然后整编成书院,像芜湖的人口较多,那就设立四个书院,繁昌和当涂都是两个。这个建议是刘毅对周之翰提出的,叫做集中教育资源。每个年级的课时也不一样。像福松他们低年级就是卯时上课,午时下课。中年级是下午也有课。高年级晚上还要在书院学习。晚上的学习叫做晚自习,是周之翰定的名字,因为孩子天**玩,为了让他们晚上好好学习,就将他们集中的书院,晚自习就是取晚上自觉学习的意思。

    整个太平府在总会,府衙的宣传带动下,重视教育的气氛日渐浓厚,而且书院只收书本费和入门费,学费是不需要的,刘毅称之为十年制义务教化,为太平府培养更多的人才,大部分费用都是青弋军和总会出了,总会对这种事情是很积极的,他们恨不得将来朝堂上能出现徽派,就像现在的东林党就是东林书院出来的那帮尖子生一样。

    这样大大减小了费用,使得太平府的寻常人家也可以接受教育,所以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大家都说周之翰是周青天,阮星是大善人。刘毅则是躲在幕后。

    几人快走到书院,听见街角处人声鼎沸,拐过去一看竟然是一个大院子,大院子用围墙围起来,大门上的匾额写着北门菜市场。原来是一个菜市,大明的菜市早就有了,可是像这种形式的却没有,菜市都是在街道两边有小商小贩叫卖,往往弄的是污水横流气味难闻。

    像这样将菜市圈起来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冯澄世不禁赞道:“大善!”他和郑芝龙好奇的进去看看,菜市场里非常齐整,络绎不绝的人流穿插其中,很多都是来采买的妇女,小商小贩叫卖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太平黑猪肉,二十五文一斤。”又有一个小贩叫道:“萝卜青菜辣椒,韭黄山芋扁豆嘞,价格便宜经济实惠!”

    菜市场李叫卖声还价声汇成一片,但是冯澄世发现,地上划了很多白线,分成了很多方格,每个摊位都在方格之内,不准越线,买菜的人也必须排队,不许插队,菜市场中有很多身穿衙役服饰的人,双手背在后面巡逻,遇到越线或者纠纷就上前处理。所以菜市场里虽然嘈杂,但是仔细看过去竟然是井然有序。
>>>点击查看《逆天明末三十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