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奋斗在大明 > 奋斗在大明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百一十八章 拼得十万头颅血(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奋斗在大明 章节目录 第一百一十八章 拼得十万头颅血(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一百一十八章   拼得十万头颅血

    蒙古能够出口的产品,在周梦臣的努力之下,就以这几种为主,战马,牛羊,皮毛,羊毛。而进口的就多了,瓷器,陶器,粮食,布匹,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可以理解为除却他出口那几样之外,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乃至于一部分的奢侈品。

    这种情况下,不管他们卖出多少东西。都无法扭转贸易逆差。

    这也是玉林关税一直在增长的原因之一。

    而且如果细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即便这几种主要贸易品,蒙古也不是无穷无尽的。

    战马就不用说了。自从开关到而今,鞑子卖出的不过一万多匹。而且都是骟马。辛爱在这一件事情上,还是很有原则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出卖战马的。

    让周梦臣不得不费力气,在朔州附近找了一块不大的马场,从战马之中选出一些种-马。培育出一个小小的马群。不过几千匹而已。其中很多都是刚刚出生的小马。毕竟人工授精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也大大提高了战马生产效率。

    但是奈何战马怀胎将近一年。这事情是急不来的。

    牛羊生产效率,并不比战马快多少。而鞑子为了维持生计,就不得不保持相当数量牧群。根本不可能大量出卖。前文就说过,在古代蒙古牧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情况,根本不存在。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靠奶制品生活的。吃肉是很少。只有在牲口有伤亡的时候,或者在冬天来临之际,才杀牲畜。

    如果大量出卖牛羊,只会让牧民没有足够的食物。

    即便有粮食也不行。

    是的,如果让牧民全部吃粮食,将牛羊大量出卖,似乎很好。但是辛爱只要不是傻子,他就不会这样做,原因无他,那就是板升的粮食产量有限,虽然能供应相当数量的粮食。但是本质上只能作为进口粮食时候一个筹码。并不能补充辛爱所需的粮食缺口。

    粮食就是古代的石油。是国家的命脉所在。辛爱敢完全相信大明朝廷。

    殷正茂已经给了周梦臣一些数据,证明在鞑子采买东西的时候,已经有相当数量货物,不是用银元,而是用银两。要知道,在周梦臣给方钝出主意之后,方钝就疯狂的将银两铸造成为银币。以此来得到更多的钱息,扛过朝廷的财政危机。

    这主意是周梦臣出的,周梦臣怎么能不支持。甚至大同可以说是整个大明在推行这个政策最积极的地方,再加上大同在周梦臣管理之下,对商业的控制程度要比其他地方好太多了。

    所以几乎所有商人带来的银两,都被半强制的兑换成为银币。

    而商人不是傻子,他们岂能不知道他们被朝廷割羊毛了。虽然他们无可奈何,但是在应对这一件事情上有一个近乎统一的举动,就是赶快将这些钱给花出去。于是几次之后,大同时间上流通别的都是银元了。

    当然了,并不是商人都没有银两了。而是银两都藏起来了。

    周梦臣也不可能让下面人破门去搜吧?想想就知道,这样做会闹出多大的麻烦,得不偿失。

    而与鞑子交易的时候,更是清一色的银元。

    鞑子也不得不接受。

    其实,鞑子的贸易逆差,也有晋商的一些功劳。再做生意上,蒙古人再修炼几辈子也不可能与晋商相比,很多不平等协议,蒙古人不认也得认,甚至要不是一些晋商在草原上已经有了经营,需要这些草原部落的配合。估计剥削的还会更狠。

    历史上就有因为马市商人压迫,逼得蒙古部落攻城的事情。

    无良商人什么时候都用,在古代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所以,如果是卖出货物的银子,应该是银元才对,而今他们用了银两,自然是之前的老本。

    周梦臣已经在估算,鞑子的老本什么时候耗尽的。他毕竟不是辛爱,即便是有这张惠的情报,但也不可能完全盘清鞑子的老底。但是他估算,大概在明年或者在后年。

    周梦臣心中暗道:“明年或者后年,就是用兵之机了。”

    周梦臣沉吟片刻,给杨继盛透底了。说道:“最近这一段时间,大同又增加了一卫,将在应州的屯田卫撤销,编入大同附近,还叫应州卫,不过与其他卫所一样,全部是战兵。而今有八万步卒,五万骑兵,还有五万京营士卒。我已经给朔州监下令,凌云翼已经给我保证了,明年春天一定完成大军所有换装。五万骑兵游周益昌老将军带领,而今也算训练的差不多了。至于五万京营,多是从北京轮换过来的,我看了一部分是河北难民都要重新修炼。而今还不能形成战力。这些军队大体要留守。用不上他们。”

    杨继盛脸色通红,语气带着几分激动,说道:“要动手了?”

    周梦臣说道:“现在还不清楚,要随机应变。看情况走到那一步。不过,明年,也就是嘉靖三十四年,随时准备动手。毕竟这个机会,可能是我们创造的,也可能是敌人给我们的,我不清楚什么时候动手。但是我总原则是,不动则已,动若雷霆,当年英国公灭安
>>>点击查看《奋斗在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