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来也 > 大明我来也目录 > 第四十七章·织机作坊(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明我来也 第四十七章·织机作坊(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你支持,我努力,源源不绝的文字报答你!」

    「鲜花、点击、收藏、推荐对你简单,对我重要!」

    ===============正文开始===============

    见到朱士仁和两个大人在那里边走,边争着什么,旁边扮成男装的王小丫上前拉了拉朱士仁的衣服,对他使了个眼色,意思不要在说了,不然,只怕你又会被罚了。

    后边王翠儿见他们小两口在这边拉拉扯扯,就噗嗤的笑了起来,对王小丫刮了刮脸儿。

    朱士仁转头看了眼自己的表姐老婆,唉,这表姐漂亮是漂亮,就是太像舅娘了,平日里过于谨慎胆小,可又总爱来管自己,还真的像是妻子管丈夫一般。

    “呵呵,丫丫,放心吧,只要我有道理,我爹是不会把我怎么样的,唉,可惜现在我还小,等我长大些,我就办个大工场,让你们看看,有学问的人,如何通过实业来帮助百姓!”朱士仁半真半假的说道。

    这下所有人都笑了,便是朱天棠也是为之颜动,口中道:“好好,等你长大了,爹到要看看你会办怎么样的大工场!嗯,不对,哼,逆子,整日不将心思用于功名之上,就想这些杂事,回去再找你算账。”

    朱士仁的心在流泪啊,天哪,为什么我还只有十岁,说话都被人嘲笑,功名,功名,唉,得了,以后看样子惨了!

    几人不再说话,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发现这边的人家,几乎家家都有织机,或放在屋外的门檐下,或置于茅屋内的厢房。

    此刻借着天光还亮,一些妇人依旧在那边织布纺绢,而旁边有老人或是孩童帮着递送整理着。

    看了这一圈,又问了几户人家,这一日能织出多少布来,这布又能换来多少银钱,能补贴几日生活,那些百姓虽然奇怪这书生为什么问这些,不过,百姓淳朴,到也不隐瞒,一一的说了。

    像这样的手工家庭作坊,自然是没有多少产量的,这些人家纺织的原料如棉花、丝团,有些是自家种的,有些则是去买了来的,也有些是商人把这些原料放在他们家中,织成成布后,另算银钱。

    总之,她们这样织布卖于商人,其实赚钱不多,大多的利润都被采购布料的商人压价得去。

    听了她们的回答,朱天棠轻轻的敲着手中的折扇,在脑中似乎想着什么,如今他也有身份了,白纸扇这样显示文人气息的必备物品,自然也是取在了手中,真所谓一扇在手,风度翩翩。

    朱士仁也在一边,仔细听了,记在心头,他方才说的开工场也不是随便说说的,既然现在有了新身份,那未来无论是走上仕途还是怎么的,肯定都要花钱,这钱可不是千、八百两就能搞定。

    而自己这爹的脾气他清楚,估计是做不了贪官的,虽说现在是七品县令,可明朝的官饷是历朝历代最低的,要*那么点官饷来花钱,只怕是难了。

    朱士仁以前也想过做飞贼,可那是因为自己是匠户,没有出头日子,为了生活,才准备干的,如今身份不同了,只要父亲冒充张居显的身份不败露,自己就有大好的前途,哪里还能做飞贼呢,最多就是客串一下,用“我来也”的名号做个游侠。

    再说飞贼弄来的钱财来路不明,也不好花销啊,所以想来想去,只能自己赚钱,那钱要怎么赚,只有开工场,走商路嘛!

    这时,那边王东宝找到了一户可以住宿的人家,是本村的一家富户,房院都是砖墙青瓦建筑,明显不同于普通的农户人家。

    这家主人听说是外出踏青游玩的游学公子,到很乐意接待,这年月,读书人就是吃香,社会风气如此,主人家打开了大门,亲自来迎接了。

    这户人家的家主姓张,到和朱天棠如今假冒的张居显同名,不过这次出来朱天棠用了自己的本名。

    宾主客套寒暄之后,便进了宅内客厅,张家主人名唤禄宝,原本是农户出身,如今家中开设了一个小的织布作坊,放了二十几张织机,养有外地来的织工十几人。

    朱天棠几人听他这么说,便好奇的问了他,这样的作坊,可得多少收入,养十几个工人,又需要给付多少工钱呢?

    张禄宝笑了,只是谦虚的说了些作坊的收入,原来他有亲戚是作布商生意的,所以他这边直接把布作了,送到亲戚那边卖,得了货钱再按约分账。

    至于月收入麽,他只说在年月不好时候每月能得近十两银子纯利,而他养的这些工人,每月只需支付半两银子,另提供些饭食,当然这些钱是那十两银子外的成本。

    朱天棠和空言两人没想到,这麽一个小作坊,生意最差的时候,居然也能月入十两纯利,这可比朱天棠这样的县令收入还高,两人不由得讶异的对视了一眼。

    接下来,那张禄宝也问了朱天棠几人的来历,朱天棠便随意编了一个身份,只说自己是从北方来的游学士子,听说江南风光好,便来游历一番。

    朱天棠对这样的手工作坊的运作颇有兴致的询问了一阵,身为本地县令,虽然他对这种不事农耕,以巧技赚钱的事情
>>>点击查看《大明我来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