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科幻小说 > 我继承了一个世界 > 我继承了一个世界目录 > 章节目录 227.周游列国.续(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我继承了一个世界 章节目录 227.周游列国.续(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孔丘于是在外“漂泊”了这么多年之后,选择了返回鲁国……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这无疑,对这个“不幸”的老人,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只是,他不知道,这还不是全部……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七十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

    也是这一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也是这个时候,流下了悲痛的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这一年,这一天,生平坎坷、不幸、伟大的历史的老人——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至此,孔丘的一生结束,他用一辈子——七十三年的时光,去践行着自己的学术成说……

    可惜到了最后,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采纳……

    春秋与战国,礼乐崩坏,就是如此……

    —————————————

    可,他的传奇人生,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在一种,近乎于“天意”的力量下,孔丘来到了【破碎世界】,莫凡的身边,希望这一次,他能够亲手将这个世界,重新地塑造成他想要的那样……

    尤其是他在莫凡的领域内的各个方面,都对莫凡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其根本宗旨就和他的“经济学说”离不开关系……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回到了“仁”!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
>>>点击查看《我继承了一个世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