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武侠小说 > 残梦莫信 > 残梦莫信目录 > 正文 十二、变天(第1页/共4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残梦莫信 正文 十二、变天(第1页/共4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做了无耻的叛徒,放燕军入城。朱棣率军进了南京城后,他并不马上指挥部队攻击内城,因为他的目的是等待建文帝自己自杀或者投降,他似乎认为建文帝除了这两条路外,没有别的选择。建文帝朱允炆得知南京金川门失守,长来报的军士口中知道朱棣并没有马上指挥燕军攻内城,而是在等待什么。朱允炆知道四叔朱棣为什么没有马上攻城,也知道他在等待什么,因而长吁短叹。感叹自己的命运为何这样不济,感叹四叔为何对他这样残酷,后悔自己当初为何那样优柔寡断,天作孽尤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呀,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也怪不得别人。其实这一切应该怪他那皇帝爷爷,因为这一切是朱元璋造成,但是他没有怪他爷爷,也没有想过怪他爷爷,因为他现在知道这就是要做一个帝王应该付的代价。他本是一个性格高傲的人,是不愿意向叔叔谈和乞求生路,更不愿意作叔叔的俘虏,因为那样的话自己无颜见爷爷和父亲,更无颜见拥戴他的国民。现在已经到了垂死的边缘,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他想到自杀以谢国人。做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四年帝王之旅也即将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他实在不及格。

    朱允炆很得文官们的喜欢,即使在这样的垂死关头,仍然有一伙忠心耿耿、不怕死的文官守在自己身边。翰林院编修程济见朱允炆面向北方久久地不着声,忙在旁边小声说,不如出走流亡吧。朱允炆自感是出身皇家高贵的血统,血管流着的是一生不屈的高皇帝的血液,他怎么会去选择那样软弱求存的方式呢,因而他听后仍默来作声。几个大臣是经过商量的,共同要保护朱允炆逃离南京,他们推举翰林院编修程济提话题,其他几人帮腔,现看到朱允炆对提议没有反应,知道朱允炆并不愿意去过流亡生活,情况急了,少监王钺只好跪在地上提醒道,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在奉先殿留下一个宝匣,并且交代说,如有大难,可以打开。朱允炆一听说爷爷死时留有遗言,犹如卷在洪水之中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那样,救生的本能立即产生了反应,他立即让王钺带路去奉先殿。众人一起赶到奉先殿左侧,打开这个红色宝匣,但见里面有度牒三张,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里面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第一张“应文”度牒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

    朱允炆虽然知道爷爷是当过和尚的,但自己并不想当和尚,因为他并不喜欢和尚那样的生活,也不喜欢和尚那样的形象,年轻皇帝朱允炆毕竟也是一个爱美的少年郎,正是享受大年青春年华的时候,怎么会去想做和尚,除非是心态有病,更倾听况他也不是傻子,那样好被人糊弄,高皇帝爷爷是何等精明的人,怎么会是那种无奈的想到让孙儿去做和尚的地步呢?既然能早预料到孙儿需要做和尚的那一步,自然也会早预料到自己的儿子会对孙子下手,那自然就会采取将这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措施。先前他是在不知情之下,还真以为爷爷有什么高明的锦囊妙计,所以跟着他们奉先殿,一看之后气不打一处,当场大怒训叱几个臣子糊弄他。少监王钺见朱允炆大怒,立即明白所以,忙跪在地上请朱允炆息怒,听臣下作解释,其他几位也跪在地上请他息怒。王钺解释道,这的确是高皇帝留下的东西,现在事已急矣,暂且作权宜之计,等到脱离险境后,再号召全国勤王之师诛讨反贼,毕竟皇上是合法的皇帝,而燕贼不过是占据了京城而已,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是效忠于皇上的,到时候胜负还真是未知之数。经少监王钺这一解释,其他大臣也附合说这是正理,也只能如此。

    听后解释的朱允炆怒气渐渐熄下来,激烈的心情也平静下来,他细细的想来自己或许是错怪了这几位臣子,奉先殿本就是用于纪念先祖的地方,爷爷将他的当初用过的僧衣僧袍、袈裟、僧帽、僧鞋、剃刀和度牒等及其他器具放置在这里表示自己不忘本,也让后代儿孙不忘本,至于银两和度牒写着的“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话皆属鬼话,因为爷爷驾崩后去了阴间,在那里他也不知道他的前途在哪里,人在活在时多备一些在阴间后所要急需要用的,即使为了方便贿赂一下小鬼也是好的;至于爷爷对大臣死前说的那些话或许是爷爷神智蒙胧说的糊涂话,也或是大臣们听错了。想到这里,朱允炆也就不在生眼前的几个臣子的气了,心想现在就这几个臣子还忠心耿耿的跟着自己,虽然成事不足,至少还能给自己心理上的安慰,如果连他们都被逼走了,那世上真的就只有自己这个孤家寡人一个了;其实王钺说得也不错,当个假和尚只是权宜之计,出去号召勤王之师讨贼才是目的。心中有了这一番计较后,朱允炆立即将跪在地上的几个臣子扶起,并向他们承认自己的糊涂,并说王爱卿说的正是道理,寡人乐意遵从,
>>>点击查看《残梦莫信》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