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幽默的智慧 > 幽默的智慧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卷 第八章 掌握幽默中的大学问(第1页/共4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幽默的智慧 章节目录 第一卷 第八章 掌握幽默中的大学问(第1页/共4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疲劳的旅途上,焦急的等待中,一句幽默话,一个风趣故事,能使人笑逐颜开,疲劳顿消。幽默虽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倘若运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激化潜在矛盾,造成冲突。因此,正确掌握幽默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变得尤为重要。

    在细微处寻找幽默

    近来人们常说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学问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想自我调侃或讽喻他人,也可以大胆运用“细节”法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细节”法就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对问题或事件的推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漏洞,特别是从反面去发现一些细微的漏洞,然后把那些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当作立论的出发点。“细节”法的特点是把一个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引申成现实,尽管最后并不一定能防止对方提出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

    一个名叫王强的病人问医生:“我能活到90岁吗?”

    医生检查了王强的身体后,问道:“你今年多大啦?”

    王强说:“40岁。”

    “你有什么嗜好吗?比如说,喜欢饮酒、吸烟、赌钱、女人,或者其他的嗜好?”

    “我最恨吸烟、喝酒,更讨厌女人。”

    “天哪,那你还要活到90岁干什么?”

    本来病人的期待是戒烟、戒酒和少亲近女人能得到医生肯定的评价,结果却恰恰相反,医生反而把这“烟、酒、女人”当成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否定了这一切,就否定了活到90岁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上述的种种嗜好,即使活到90岁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这个事例中,医生就是运用了“细节”法,从病人没有任何有关“烟、酒、女人”的嗜好这个细节提炼出“没有爱好,生命就没有意义”这一个观点,并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细节”法还可以通过从事件的反面发现细微的漏洞来制造幽默。

    有一天,萧伯纳收到英国著名女舞蹈家邓肯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信中说,如果他俩结合,生个孩子,那对后代将是好事,“孩子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那将多么美妙啊!”

    在回信中,萧伯纳表示受宠若惊,但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好意。

    他说:“那个孩子的运气可能不那么好。如果他有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那可就糟透了。”

    女舞蹈家信中写到如果他们两个人结合,所生的孩子会同时具有他们两人的优点,而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产生这种结果的几率本来就不大。萧伯纳则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法,从反面钻空子,把另一种也是很微小的可能性当成立论的出发点,让对方的期待落空,以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女舞蹈家想法的孩子气和荒诞性。在这里,萧伯纳幽默地把自我调侃和讽喻他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偷换概念获得幽默

    幽默的思维并不完全是实用型的、理智型的,它主要是情感型的。而情感与理性是天生的一对矛盾,二者对于普通思维可以是破坏性的东西,但对于幽默感则可能是建设性的成分。

    先听听这段对话:

    老师:今天我们来教减法。比如说,如果你哥哥有5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3个,结果怎样?

    学生:结果嘛,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这完全是愚蠢的,因为偷换了概念。老师讲的“结果怎样”的含义很明显是指还剩下多少的意思,属于数量关系的范畴,可是孩子却把它转移到未经哥哥允许拿走他的苹果所造成的后果的人事关系上去。

    从幽默感的形成来说,好就好在能利用概念转移或偷换。仔细分析一下就可发现这段对话的设计者的匠心。他本可以让教师问“还剩多少”,然而“剩下”这个概念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很难转移,于是他改用了含义弹性比较大的“结果”一词,这就便于孩子把减去的“结果”偷偷转化为拿苹果的“结果”。

    这一类幽默感的构成,其功力就在于偷偷地无声无息地把概念的内涵作大幅度的转移。有一条规律是:偷换得越是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越强烈。

    再来看这样几个例子:

    虎子:你说踢足球和打冰球比较,哪个门难守?

    阿杰:我说什么也没有后门难守。

    这是把“球门”这个具体的有形的“门”,一下子转移到无形的、完全不

    同的抽象的“门”上去了。“先生,请问怎样走才能去医院?”“这很容易,只要你闭上眼睛,横穿马路,5分钟以后,你准会到达

    的。”人家问的是如何正常地到达医院,并没有涉及受伤了被送到医院去,可是回答却扯到只要故意违反交通规则就会受伤,而受伤的结果自然是被送到医院,回答虽然仍然是到医院,却完全违背了上文的本义。概念被偷换了以后道理上也居然讲得通。这有点像是胡闹,甚至愚蠢,但却很幽默。概念被偷换得越是离谱,所引起的预期失落、意外的震惊越强。概念之间的差距掩盖得越是隐秘,发现越是
>>>点击查看《幽默的智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