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和珅发迹史 > 和珅发迹史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卷 第八章 与嘉庆斗法,白练了此生(第1页/共1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和珅发迹史 章节目录 第一卷 第八章 与嘉庆斗法,白练了此生(第1页/共1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暗中阻挠嘉庆即位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一日,乾隆皇帝召阿桂、和珅等八位大臣进宫议事,拟立永琰为皇太子,并定于明年元旦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对乾隆皇帝内禅让位,由于乾隆皇帝早有言在先,满朝大臣皆无异议,只是口头上说两句“圣上身体尚且康健,内禅之事可从缓计议”的话,可唯独和珅极力反对。

    和珅知道自己久握重权,全赖乾隆宠信,皇太子永琰对他戒心很大,一旦乾隆失权,新帝即位,他的地位也将树去影移,他的前途和万贯家财很可能就要付诸东流了。因此,和珅在乾隆立太子以及禅位问题上,始终千方百计加以阻挠,起码他要延迟太子永琰即位的时间,以便他能够更长久地手握重权,网织自己的党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虽然乾隆有“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的诺言,但要把皇位真正让出来其内心还是很矛盾的。

    和珅自十分了解乾隆的心情,于是便在乾隆身边吹耳边风,旁敲侧击地谈到历史上皇帝退位成太上皇的境遇,让乾隆皇帝不要禅位。可乾隆皇帝想来想去,觉得自己登基之时已许下诺言,并且已经把内禅让位之事同八位大臣议决,绝无再收回的道理。于是,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发布上谕:

    “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用昭付托,定制孟冬朔颁发时空书。其以明年雨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嘉庆在当嘉亲亲王时就与和珅有隙,和珅仗着乾隆的宠爱,并不把这个未来的皇帝放在眼里,再加上在乾隆禅位的问题上和珅频频阻挠,所以继位后,嘉庆一直就有除掉和珅的想法。此外,和珅还经常离间他与乾隆皇帝的关系,使得他这个皇帝有名无实,这种除掉和珅的想法就愈加强烈。

    但嘉庆知道,和珅作为乾隆的宠臣权倾朝野,一旦自己先发制人必会引起和珅及其党羽的拼死反抗,可能自己损兵折将却不能置对手于死地。因此,目前只能等待时机,以求后发制人,以极少代价将和珅彻底掀翻。

    嘉庆在随侍太上皇、虚应和珅的同时,也暗中周旋于和珅党羽之间,并在私下培植自己的亲信,其中之一便是朱珪。

    朱珪,字石君,乾隆十三年年仅18岁时便做了进士。乾隆四十五年,被委派到山西做代理巡抚。朱珪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山西布政使毕沅见朱珪是清正廉洁之人觉得他有些碍手碍脚,便联合了几个县令,写了份奏折,然后又派人给和珅送了一万两银子和一些珍贵珠宝,让和珅从中运作运作,撤掉朱珪。就这样朱珪被撤了职,诏到京里,而那个巡抚之位则由毕沅顶替了。

    但和珅做梦也没想到,就是他在其中这么稍微运作运作,不仅改变了朱珪的人生方向,也为自己找个了掘墓人。

    进京后,朱珪改变了做官策略,他投乾隆所好,经常与乾隆作诗唱和,并将这些诗歌都收集在一起,分门别类,装订成集,而且还加上了注释和按语,然后加以评论,结成集子进献给皇上,并在《后跋》中说乾隆皇帝所著的文章“刊千古相承之误,宣群经未传

    之蕴,断千秋未定之案,开诸儒未解之惑。”乾隆看完之后极为高兴,于是下谕各皇子皇孙每人抄写一册。这样,朱珪的评著与乾隆的著作一起成了皇子皇孙们学习用的教科书。同时,乾隆让朱珪入值上书房,作了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的老师。

    嘉庆非常喜欢朱珪,亲热地称他为石君先生。朱珪在上书房一呆就是五年,在这五年中,他不但教授了永琰许多知识和本领,更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和治国的方法,使永琰的品德和个性逐渐趋于完善。朱珪不动声色、一声不响地塑造了一个英明果敢的帝王,也为和珅一点点地编织着绞索、挖掘着坟墓。

    永琰即位时,朱珪正任两广总督,嘉庆想把他调到身边,但用人之权在太上皇乾隆手里,嘉庆就找个机会对太上皇说:“我朝文典极盛,全凭父皇嘉佑倡导,儿想随师傅学习古体诗和古文,请父皇定夺。”

    乾隆一生喜欢诗文,一听嘉庆要学,自然非常赞赏,于是对嘉庆说:“本朝最擅长古体诗的人是朱珪,他以前又是你的老师,可以让朱珪来教你。”这正中嘉庆下怀,旋即就给朱珪写了一封贺信。

    和珅得知此事后十分吃惊,这件事可触到了他的敏感神经,他深知朱珪与嘉庆皇帝之间的关系,而且朱珪平日就跟他过不去,如果朱珪真的回来了,嘉庆和朱珪相互呼应,他自己的地位肯定会受到威胁。

    于是,和珅偷偷拿出嘉庆在乾隆八十大寿、朱珪花甲之年时写的不顾避讳地将乾隆与朱珪连在一起的贺诗。和珅指着其中的“文笔超韩柳,诗才贯道禅”、“尊师敬独尊”对乾隆说,嗣皇帝与朱珪关系不一般,有互相邀誉之处,是在向他的老师市恩。

    乾隆听后大怒,正准备下旨将朱珪交刑部处理,恰好这时东阁大学士董诰进来。董诰生于乾隆五年,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乾隆对董诰十分信任,而且董诰曾主持刑部多年,对律例十分清楚,于是
>>>点击查看《和珅发迹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