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科幻小说 > 大明武夫(校对) > 大明武夫(校对)目录 > 章节目录 第808部分(第1页/共4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明武夫(校对) 章节目录 第808部分(第1页/共4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怎么会有这样的胆量去挑战看起来不可战胜的庞然巨物,怎么会有决断去借鉴当时大部分人认为的歪理邪说,这是很难想象的,关于借鉴欧洲技术和某些理念细节上,某些史学研究者倒是提出了猜想,如今的教会系统尤其坚持认为这个猜测是真相,那就是赵进曾经秘密扣留过传教士或者来自欧洲的商船,从这些来自西方的人士上得到了很多知识,某些胆大妄为的教会一直在暗地宣传赵进和身边的人曾在少年时候因为某位圣徒受洗成了教徒,这种说辞一直被官方严厉禁止,而且从官方对教会的全面打压来看,这不可能是真的。

    他一方面吸收西方文明中优秀的部分,一方面将东方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对东西方的优秀之处取长补短,加以改进和创新,在这里,就只能说是能者无所不能,赵进的前瞻性不光体现在对具体技术的采用上,还体现在具体细节的革新上,甚至可以直接说是发明,在他的整合下,大汉帝国的技术领先于世界,随着大汉帝国文化、经济和军事的全面爆发,科技也开始凌驾于整个世界,从原来的细节处改善,变成了领先时代。

    和赵进同时代的人,或许也有人看出了乱世将至,或许也有人看出了明帝国的外强中干,或许有人也在加强武备,或许有人在加强武备的同时也在赚钱,但在这里面,只有赵进用方方面面的法子让自己的实力更强大,远远领先于其他人的强大。

    在没有获得官方身份前,在没有立起得到法理承认的旗号前,赵进的组织和武装充其量是幕僚和民团以及佃户,但考察其组织其动员力,却远比其他地下势力正规,甚至远比明帝国各级政府要正规和有效率,先进的击败落后的,又是这样的理所当然。

    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一场场辉煌的胜利上,或者一个个商业奇迹,比如说,赵进亲自创造了几个巨大的商业都市,将祸乱明帝国的海盗变为合法的海运,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官办工场和农庄,这些胜利和奇迹固然值得赞叹,也是赵进走向顶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其实很多胜利和奇迹并没有那么重要的意义,当赵进完全控制徐州之后,取得天下就已经成了必然。

    明帝国的领土千倍于徐州,人口也近乎千倍,更不要说徐州没有肥沃的田地,没有珍贵的矿产,作为明帝国交通主干的大运河又已经改道别处,容易泛滥的黄河是巨大的危险,没有可凭依的地利,因为几次黄河决口,运河改道,当地的人口也比同等规模的州要稀少,这些都称不上是什么基业。

    徐州这边也不是一无基础,他有着当时明帝国规模最大的铁矿之一,众所周知的是,那个铁矿的女主人就是大汉帝国太祖皇帝赵进的第一皇后,她当时因为家业被人威胁主动和赵进建立了联系,在当时堪称巨大的铁矿和矿业为赵进军团提供了装备,而大量的矿工则比农民更适合成为职业士兵。

    第1704章

    大汉太祖赵进研究(4)

    多发的灾难让徐州人民和明帝国的边疆民族一样强悍好斗,不畏生死,不蓄恒产,崇尚武力,这样的民间传统也是赵进组织强军的因素之一。

    没有地利凭依从防守上是劣势,但如果保持进攻的话,就成了优点,随时可以开拔出相当规模的力量,当赵进有了一支拿得出手的力量之后,就可以向东威胁明帝国的财赋来源——两淮盐场,并且夺取了那边的广袤荒地,这荒地是为了给盐场提供煮盐的荒草存在的,这片两倍于徐州面积的荒地成了赵进最初的领地,赵进在那里设置了屯垦庄园,收拢明帝国的灾民,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奴隶,让他们为自己生产粮食,并把这些奴隶变成了自己的士兵、工匠、甚至官员。

    明帝国对士绅极为重视,但这种重视变成了对帝国本身的残害,想要依靠士绅们作为政权的延伸,所以给他们种种优待,不过这种优待在出身于士绅阶层的文官运作下,变成了只有权利没有责任的状况。

    士绅们拿走了好处,所有的义务和责任都由平民承担,这就导致了极为恶性的循环,在赵进夺得天下之前,这种恶性循环已经快要摧毁明帝国的基础,并且导致全盘的崩溃,将士绅阶层看成统治的同伴和同盟军,却导致了这等恶果,这个教训谁都会看得很明白。

    明帝国的军事阶层也是个笑话,过二百年的历史中,闪亮的将星寥寥无几,各处的驻屯军和世袭军官们变成了寄生在体制上的蛀虫,他们对于军事一窍不通,却成了侵吞军田的地主,这样的阶层和士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只吸取利益,不创造价值,不负担责任的废物。

    无论文武都依靠不上,皇室依仗为伙伴的阶层本质上却是统治的摧毁者,明帝国的结局可想而知,在这个恶性循环下被不断压榨摧残的平民百姓,活得无比凄惨,被迫从自己的家乡离开流浪,破产破家,无处可去的民众在明帝国有个官方的称呼“流民”,官方对“流民”的态度很冷酷,往往是驱赶和置之不理,甚至会武装剿杀。

    流民的组成中有很多是贫苦阶层,他们对税赋的变动和自然灾害没有任何的抵抗力,但也有很多自耕农,他们的抵抗力不比前者强太多
>>>点击查看《大明武夫(校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