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明帝国的崛起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明帝国的崛起 章节目录 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汪允贤刚把张昭的文章读了个开篇,手下的一个主编到他办公室里来,“总编大人,论道报那边已经在安排头版的版面。”

    这种事情根本不难打听。如今大明的报社,不管是谁家的,基本都是和筛子一样,消息进了报社根本就没法保密。

    而现在已经是将近下午五点许,想要赶上明天的印刷,样报基本得定下来。

    所以,论道报那边作出改变头版的决定,明理报报社这边很快就知道。

    汪允贤失笑的摇摇头,“定国公徐光祚到底还是武勋啊。我知道了,你去吧。”

    将主编打发走,汪允贤继续读张昭的文章。

    “事情的起因说清楚,这就要涉及一个核心的问题。即大明的生员需要承担何种权力和义务。

    自弘治十四年报业开始兴起,经过三年的宣传,我想:有一个理念应当是深入人心的。即权力和义务是对等。

    这体现在什么地方?

    比如,大明天子受天下万民的供奉,每年有金花银100万两,有内帑,有至高无上的皇权。这是天子的权力,那天子的义务呢?要让天下的百姓有饭吃,有衣服穿。

    比如,大明的百姓,种地要缴纳皇粮国税,要服徭役。苛捐杂税。这是他们的义务。他们获得什么权力?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权!谁要是让百姓活不下去。那就该杀!

    诸如此类。

    如果权力和义务是不对等,则必然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具体到大明生员,其权力有:免除徭役,免税粮,县学禀生发放补贴。还有很多隐性权力。诸位都是见过秀才相公,不必我去详细的多说。

    而其义务呢?我尝试着来列举一下。

    第一,生员们的首要任务依旧是读书。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庞大的生员群体是举人、进士的候补。现在虽然有招考制度作为补充,但依然不可否认,科举产生的进士是整个国家的基石。

    第二,生员们因为识字、有学问。如今报业大兴,他们天然的拥有一定的舆论权。可以引导地方舆论。

    那么,生员们的义务是为自己家族的利益发声,还是为朝廷、百姓的利益发声?

    要不要自觉的拥护大明的统治?对抗朝廷的政策、钦差,这是拥护大明的统治吗?

    这几个问题,我想每个读书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不能吃大明的饭,砸大明的锅!

    第三,必须要承认,先贤们虽然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具体到大明,有些人是享受司法豁免权的。譬如我,只要不犯谋逆的大罪,应当不会被处死。

    因而,我们要承认生员享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权。那么大明所有的读书人都应当有一个应尽的义务,在取得一定的豁免权之后遵守大明的律法。

    而不是以个人的喜好,随意的抨击、雄辩某个案子。律法,当为治世之共识。”

    汪允贤默默的读着,喝口茶,蹙着眉。

    张昭不愧是大明的名将啊!这篇文章,将问题剖析的非常透彻,将最本质的问题说的清清楚楚。

    大明的生员,吃着大明的饭,就不能砸大明的锅。享受了权力,就有义务遵守“规则”。

    而从这个角度而言,扬州、金陵的生员确实应该受到处罚。他们正在“肆无忌惮”的破坏大明的根基。

    进一步的从这个逻辑上讲,满朝诸公还能继续支持这些士子吗?

    顶多从处罚超标的情况去驳斥。但到这一步就是个技术问题。绝对不会有“百官叩阙”的戏码。

    兵部尚书刘大夏白搞的“串联”戏码。

    从这个结果来看,这真的是一篇雄文!

    而从他的角度而言,明理报到底要不要在头版刊登呢?他是要立场,还是要报纸的销量、口碑?

    这是个难题啊。

    …

    …

    汪总编犯愁时,时间悄然的走过。

    张昭的文章到京中,首先去的地方是报社。而非朝堂。首辅李东阳等人反而是后来才得知的消息:有雄文北来。

    夜间时分,李东阳坐着马车回府中。随即便叫儿子李兆蕃送来张昭的文章。

    索要文章,对于大明首辅而言,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稍后便有真理报社复印的文章送来。

    标准的字体,标准的纸张,印刷出来的。

    书房之中,李东阳没有急着读文章,反而是有点出神。

    他身为文坛宗师,大明首辅,对“印刷术”的改进当然是看得很深刻。

    换言之,印刷术的改进,是如今文风正在转为白话文的最根本的原因。

    诸子百家难道不想把他们的思想更准确的记述,流传下来吗?因为当时是用竹子做书简,用锦帛来书写,成本非常的高,必须要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准确的意思。

    汉以来,不就是经学、赋兴盛吗?再到如今的大明,世情小说等读物更胜于诗词。原因不就在于此吗?

    大明的
>>>点击查看《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